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石渠宝笈著录宋人《芦雁图》亮相北京匡时春拍

宋人《芦雁图》手卷著录于《石渠宝笈》,旧藏养心殿,画面钤有宝玺五枚,卷后有两位元末人题跋各一则。有关芦雁的绘画题材特盛于宋代,亦经常见诸于宋代人的吟咏,比如洪迈的《题芦雁屏》、毕世安的《杨照承议芦雁枕屏》、王珪的《和三司蔡君谟内翰麞猿芦雁屏二首》、郑獬的《省中画屏芦雁》、贺铸的《题惠崇画扇六言二首之二秋水芦雁》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宋人对此题材的热衷,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屏风、扇面、手卷等等。
展读存世的宋人芦雁画作及诗词,可以体会到多重涵义,乡思、远志、谋食、隐逸,种种情愫在此题材中交融蕴藉,展现出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而深切的心理状态。

可横置手机观看全卷
北京匡时2019春拍 “澄道——历代绘画夜场”
宋人 《芦雁图》 绢本手卷
备注:
1. 马琬、宗泐季潭题跋。宗泐(1318-1391),字季潭,号全室?;疃谠┟鞒醯囊晃涣偌米诿?。尤擅隶书,笔法以古拙见功夫。
2. 张晏、清内府、恭亲王递藏。张晏,字彦清,河北沙河人。名臣张文谦长子。与赵孟頫、虞集、鲜于枢、柯九思、袁桷为友,藏有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食鱼帖》、李白《上阳台》、杨凝式《韭花帖》等。
本幅 27.5×235.5cm;题跋 28×36cm
RMB 8,000,000-10,000,000

宋人 《芦雁图》局部
手卷起手处即绘数群芦雁栖息在水岸芦苇丛中,多作休憩之态,梳翎弄羽,安闲自在。有一棵姿态奇崛的古树生长在岸边,其枝丫姿态颇类宋代郭熙的“蟹爪”画法,坡岸皆施以浅浅的石绿,显示出江南秋色不同于枯寂塞北的特色。芦苇的叶片用赭色及石绿笔笔写出,风格柔和而恬淡。

宋人 《芦雁图》局部
继续展玩画卷,便看到一处临水的石矶,上面有数只芦雁,或引颈远望,似可闻其鸣叫,或低头觅食,栩栩如生,自休憩而振作,层次井然,也是画家匠心之所在。
水流风动,在之后画卷中便可以看到天空中翱翔的雁群了。起起落落的雁群占据的画面空间的大部分位置,中间平坡暂为休整,而飞翔的方向和姿态亦有所调整,整体的变化节奏显得丰富的和谐。

宋人 《芦雁图》局部
结尾处的雁群飞向画面外部更为遥远的天空,无限潇湘云水之意尽在不言中。品读此画,如听一曲《平沙落雁》,悠远、萧瑟而富于秋日的勃勃生机?!拔鞣绱稻÷ㄑ?,水驿云程未易量。”正是此画意蕴所在。

佚名《荷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琬、宗泐季潭题跋
卷后元人马琬题诗云:嗷嗷鸿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去寒就暖识何处,天长地久棲忽稀。风霜酸苦稻粱凝,羽毛摧落身不肥。徘徊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惠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颇寓感慨,亦与画题呼应。
马琬为元末明初秦淮人,工诗善画,时人号为诗书画“三绝”,台北故宫及上海博物馆等公立机构均藏有其山水画作,风格接近董源、巨然,笔墨平淡天真,造景清幽深远。

宋人 《芦雁图》局部
吴僧宗泐的观款题于洪武四年,时代亦与马琬接近。宗泐为元末明初有名的高僧,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征江南有道僧人,宗泐应召称旨,住天界寺。其人善诗工书,学士宋濂赞其像曰,“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此卷经清宫收藏,后归恭亲王,可谓出身名门,足可珍也,不可等闲视之。

清内府《石渠宝笈》著录书影
编辑:杨岚
关键词:宋人 芦雁图 著录 北京 匡时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