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图说新闻 图说新闻
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直过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特殊成员,也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景”和重要特色。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云南是我国“直过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区,包括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
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贫困,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上半年,云南宣布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三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其他“直过民族”预计将于今明两年脱贫。
独龙族

左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独龙族的“文面女”李文仕(前排左)一家合影(6月21日摄);右图:李文仕和其他村民的房子(6月21日摄),这些房子是当地政府在2011年统一修建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左图:在贡山县独龙江乡移动营业厅上班的马春海(独龙族)。在他身后,独龙族群众在跳本民族舞蹈(6月21日摄);右图:马春海在指导当地群众体验5G虚拟现实。独龙江乡今年开通了5G试验基站(6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左图:李晓娜,独龙族,今年12岁,家住贡山县独龙江乡献九当村,在独龙江中心学校上五年级(6月21日摄);右图:李晓娜在家中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6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德昂族

左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三组德昂族村民李腊六(右)一家合影(6月19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李腊六家的房子入选了古村落保护项目,于2017年进行翻修,保持了原始的建筑风貌,现在经营特色民宿,去年收入约6万元(6月19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村民赵腊退(德昂族)。在他身后,当地村民在跳水鼓舞(6月19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赵腊退(左)在民宿招呼客人。他在村里经营一家特色民宿客栈,开业近半年收入约2万元(6月19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李成香,德昂族,今年12岁,家住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三台山德昂族乡九年制学校五年级学生(6月19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右图:李成香在家里弹电子琴(6月19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她的梦想是成为钢琴家。
基诺族

左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洛特村洛特老寨基诺族村民阿二(后排右)一家合影(6月11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阿二家2017年修建的新房。他家种植了50亩茶叶和约4000株橡胶,年收入约16万元(6月11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在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坡村拍摄的基诺大鼓舞省级非遗传承人白腊先(基诺族)。在他身后,他的徒弟们在展示基诺族大鼓舞(6月14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白腊先在自家庭院制作基诺大鼓(6月14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白院梅,基诺族,今年3岁,家住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洛特村洛特老寨(6月11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白院梅在家中玩耍(6月11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外务工的爸妈能多陪她。
怒族

左图:贡山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雾里一组怒族村民王里各(后排右)一家合影;右图:王里各家正在修建的房屋和客栈。他家有12亩地,年收入约4万元(6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左图:贡山县丙中洛镇双拉村村民陈丽军(怒族)。在他身后,双拉村文艺队队员在展示怒族的吹拉弹唱(6月22日摄);右图:陈丽军在巡护森林途中(6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左图:丰元吉,怒族,今年12岁,家住贡山县丙中洛镇甲申村(6月22日摄);右图:丰元吉在卧室里展示自己收集的民族服饰(6月22日摄)。她很喜欢少数民族服装,常?;岽┢渌褡宓姆叭ケ硌?。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布朗族

左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村布朗族村民岩干温(左)一家合影(6月13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右图:岩干温家2012年建成的房子,左上角的玻璃房主要用于晒茶制茶。他家目前种植茶叶200亩,2019年春茶季收入近80万元(6月13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左图: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村村民岩烟叫(布朗族)。在他身后,村民在展示布朗弹唱(6月13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岩烟叫在炒制刚刚采下的茶叶。他毕业于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专业,回乡创业做茶叶初制加工,家里种植茶叶约80亩,2018年收入约20万元(6月13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右图:岩应儿,布朗族,今年11岁,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小学三年级学生(6月13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左图:岩应儿在家展示他的足球(6月13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他最大的爱好是踢足球,希望成为足球运动员。
景颇族

左图:芒市西山乡营盘村芒良村民小组景颇族村民董跑腊(后排右)一家合影(6月20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董跑腊家2017年翻修的房子。董跑腊在当地糖厂打工,还养殖竹鼠,经营沙滩旅游,全家年收入5万元左右(6月20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芒市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老师雷木宽(景颇族)。在她身后,学生们在开展民族舞“目瑙纵歌”课间操(6月21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雷木宽在课堂上(6月21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石宝,景颇族,今年12岁,家住芒市西山乡弄丙村跌撒小组,在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读六年级(6月20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石宝在家中的院子展示刀舞(6月20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他从小就喜欢本民族的舞蹈,刀舞尤其跳得好。
傈僳族

左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傈僳族村民杨玉兴(左)一家合影(6月24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右图: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一角。杨玉兴一家2018年12月从大兴地镇维拉罗三组搬入该社区。他家种植核桃树4000株,草果20亩,全家年收入约4万元(6月24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左图: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易地扶贫安置工作队队长桑娜妞(傈僳族)。在她身后,村民在唱傈僳族民歌(6月24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桑娜妞(中)在大兴地镇维拉罗三组走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波益付(左)一家(6月24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杨旭海,傈僳族,今年13岁,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六年级学生(6月24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右图:杨旭海在新家给兰花浇水(6月24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她希望长大后学习园林园艺。
拉祜族

左图: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拉祜族村民扎莫(后排左)一家合影(6月16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扎莫家2015年建成的房子。当地降雨量大,很多家庭会在房前搭建棚子,用于晾晒农作物。扎莫一家种植茶叶5亩,青贮玉米6亩,砂仁10亩,同时担任小组长、护林员等,去年全年收入近4万元(6月16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勐梭镇秧落村二组村民扎海(拉祜族)。在他身后,拉祜族青年在跳本民族舞蹈(6月16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扎海在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养蜂基地接受培训(6月16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右图:扎朵,拉祜族,今年14岁,家住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勐梭镇民族中学初一学生(6月16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左图:扎朵在房间展示他心爱的篮球(6月16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他从小喜欢打篮球,偶像是篮球运动员詹姆斯·哈登。
佤族

左图: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厂镇永广村一组佤族村民呢秒(前排右)一家合影(6月15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呢秒家的新房2017年建好,旁边的老房子现在用作厨房。呢秒一家种植青贮玉米5亩,套种皇竹草20亩,主要用于企业养牛的饲料,年收入约10万元(6月15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左图: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班哲村村医娜普旺(佤族)。在她身后,一群佤族女孩在表演甩发舞(6月15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娜普旺在给病人输液。她目前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并在线自学普洱卫校的农村医学课程,争取能早日拿到毕业证书,考到行医资格证(6月15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右图:叶多,佤族,今年11岁,勐卡镇小学四年级学生(6月15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左图:叶多在位于勐卡镇班哲村二组的家中卧室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6月15日新华社记者胡超摄)?;撬男巳ぐ?。
编辑:曾珂
关键词: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