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推进处理“僵尸企业” 实现社会资源重新整合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夙认为,地方政府应当正确理解中央精神,不必瞻前顾后,既要“稳就业”,也要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只有加快推进“僵尸企业”的处理工作,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才能真正“以点带面”,推动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质量。
6月17日-19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京召开。18日下午,17位全国政协常委作大会口头发言。杨伟民常委表示,各方面之所以怕认定和处置“僵尸企业”,是因为处置“僵尸企业”面临“八难”:精准识别难、职工安置难、债务化解难、欠税减免难、土地变性难、破产审理难、破产重整难、工商注销难。
“僵尸企业”是指丧失自我发展能力、无法依靠自我循环实现生存发展的企业。若按照通常的市场规则,这样的企业早已被竞争机制所淘汰,但现实中却因政府补贴或银行贷款而得以“苟延残喘”。
表面上看,“僵尸企业”既没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也没有欺行霸市,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市场熔炉里“求生”,似乎“人畜无害”。那为什么要把注意力放到“僵尸企业”身上呢?其实,“僵尸企业”的危害远比我们看到的更严重。
“人”如其名,“僵尸企业”其实已经“死”了,基本不具备“东山再起”的可能。无论政府补贴还是银行贷款,都只是无意义的输血,不会获得任何回应。这种情况下,分配给“僵尸企业”的社会资源,如资金、土地、政府背书等,如同进入了黑洞,不会产生任何效益。更为糟糕的是,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被浪费的资源原本可以流向价值洼地,创造更高效益。外部因素的介入,使得部分“僵尸企业”在无形中获得了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对于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是一种变相的扭曲和伤害。
或许有人提出,与其不断“输血”,能不能一次性投入较大量资源,让此类企业“起死回生”,免遭破产?在这里可以以日本的经验为例。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也曾经诞生大量“僵尸企业”,2003年日本出台了“株式会社产业再生机构法”,宣布成立产业再生机构,旨在帮助“僵尸企业”走出困境。但从事后的效果看,虽然日本政府确实拯救了一批“僵尸企业”,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庞大的。仅从经济效益角度看,果断让“僵尸企业”“离世”,远比“拯救”它们更加划算。
“僵尸企业”的成因复杂,要在短时期内出清确实不易。事实上,我国不少“僵尸企业”都是传统行业领域的国企,虽然经济效益下滑,但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特别是中央提出了“稳就业”的目标,个别地方政府因为难以创造大量新增就业岗位,便只能先默认部分“僵尸企业”继续生存,以避免增加人员安置等工作压力。此外,多数“僵尸企业”债台高筑,诸多债权人之间关于债权债务的处理分歧较大,复杂的利益博弈也拖慢了“僵尸企业”的处理进程。
其实,处理“僵尸企业”与“稳就业”并不矛盾。成功处置“僵尸企业”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社会资源,对其妥善利用同样可以继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政策实践方面,近年来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比如2018年9月,河南省深化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宣布本省已完成清理“僵尸企业”1109户;201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
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正确理解中央精神,不必瞻前顾后,既要“稳就业”,也要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只有加快推进“僵尸企业”的处理工作,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才能真正“以点带面”,推动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质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夙)
编辑:秦云
关键词:僵尸企业 社会资源 重新整合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