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第二时间
必要的批评得有,可这些问题得注意……
看似有效的回应
实则抑制了孩子积极乐观的能力
父母总会给孩子提很多期望和要求,比如:“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别人考得好,你却考这么差?”“你看这个成绩,下次,也不一定能考多少了!”“我真的对你好失望”“你要认真地去分析你错在哪里”。结果却是越批评孩子越退缩,越想棍棒下出英才却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孩子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深入分析起来包括:
第一,孩子需要被看重而不是被否定。当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时,孩子感受到被否定,自己不如别人重要。当父母用“我对你很失望”给孩子打气时,孩子却开始给自己贴上“永远会让别人失望的失败者”的标签,从而陷入内疚、自责的情绪中。
第二,孩子需要获得价值感。父母的“我都是为你好”“你应该考更高的分数”的回应,看似是爱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自己的无能和父母的不信任,从而体验到无力感,逐步丧失了独立面对和应对问题与困难的能力。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悲观消极,成人后的幸福感也不高。
第三,孩子需要积极情绪的灌注。喜悦、兴奋、希望、感恩、平和等积极情绪,对拓展个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乃至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被否定和指责下长大的孩子,更多地体验到内疚、羞愧、抑郁的情绪,缺乏自信,容易自责,常常表现出易激惹、愤怒发作和暴力等行为。这种孩子或成年人,容易被生活中任何一个刺激事件勾起早年痛苦的经验,当痛苦的情绪过于强烈超过他们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时,就可能导致自伤、伤人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通过日常鼓励表扬,让孩子自尊自信
要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日常恰当的鼓励和表扬非常重要。鼓励和表扬要具体?!澳愫馨簟薄白龅貌淮怼闭庋矸旱谋硌镉惺狈炊崛煤⒆痈豢?。一方面,因没有具体所指,容易让孩子觉得不真诚,不可信。另一方面,表扬评价的背后,暗含着“不平等”的关系,即使孩子得到了肯定,也暗含着“你不可能超越我”“你仍在我的控制之下”的被贬损感。
以下的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肯定了孩子具体的优点,同时为孩子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首先,具体地说明事实。即不带有评判性的描述,比如“你今天写作业非常认真,而且坚持了1个小时”等,避免用“经常”“总是”等概括化表达的方式。具体化的表述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心在观察自己的行为,能够体验到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其次,分享自己的积极感受。可以说“看到你这么努力地做事妈妈很高兴”,积极感受的表达能促进大脑的积极活动,让孩子感觉到被爱,也能从更深的层面促进亲子之间的联结。最后,分享成功经验。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看法,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谈对成功原因的总结,促进孩子主动、积极的思考,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这样的表扬鼓励非常有力,具有穿透力,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联结,更增强了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恰当的批评教育,让孩子不断自我提升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过失之时,必要的批评教育也是父母的职责所在。但如何批评能达到效果又?;ず⒆拥淖孕抛宰鸱浅V匾?。批评时父母要注意:
第一,心平气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时,一些父母容易勾起一些与自己过去的经历、尤其是负面体验相关的情绪和想法,比如自责“我不是一个好父母”,否定“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在此心态下,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的问题扩大化并过度批评孩子。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几次,或独自在房间里待5分钟,这些做法有助于心平气和地提出批评意见。
第二,就事论事,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要把孩子的“行为”和“人格”区分开,不因孩子行为不当而否定孩子的人格,比如说“你真笨”“你无可救药”等话语。善于批评“行为”但接纳“人格”的家长更懂得孩子在此时此刻的各种心情或犯错的原因,也更容易给孩子提供解释和表达的机会,并能针对具体的错误行为给出批评和建议,使孩子感到被尊重,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
第三,自我反思,发挥好身教的作用。家长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养行为和榜样作用,以身教让孩子学会用更积极、接纳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提高孩子在面对他人批评时的心理力量。这种反思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很懂自己,增强孩子的归属感,把破坏亲子关系的坏事变成增进亲子关系的好事。
关注孩子的优势,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是要帮助孩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孩子在面对批评和挫折时采取的自杀、自伤等极端行为,是一种“失功能”的解决方案,如一部分孩子选择以“拼死抗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或彰显不满??杉嵘⒆咏ㄉ栊缘奈侍饨饩瞿芰χ凉刂匾?。
问题解决的这几个方面很重要:一,追根溯源,不如讨论解决方案。不必过于纠结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应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情绪很激动的时候,纠结于什么原因情绪不好,不如先允许和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宣泄,让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理解和接纳,在此基础上再看如何解决问题。二,关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内外资源。应关注并相信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积极资源。例如,从孩子的成功经验中找到孩子的优势,如性格上的善良、坚持、勇敢,行动上的迅速、准确等。发现并寻找孩子自身资源的过程,可以让孩子越来越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同时,和孩子一起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外在环境中的资源,如来自他人的支持等,带着这些资源一起去建构解决之道。三,重视小改变带来大变化。当孩子只是取得一点小进步的时候,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通过维持这个小的改变,孩子会越来越愿意朝着目标去努力,进而取得大进步。在此过程中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不断增强,他们懂得了办法永远比问题多,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解决问题”思维的人,有能力和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孩子 批评 父母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