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放大“原生家庭创伤”是一种“病”
近日,杭州一位大叔为自己25岁的女儿相亲,将“双亲原生家庭,家庭和睦”写进征婚条件,引发网友热议。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看到这条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蛮好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家庭了,孩子们的成长生态将会越来越好。”随后又有些小担心:“那些一直在怨恨原生家庭的人,会不会又多了一条推责父母的理由:都是你们害的,这下我连对象都找不到了!”
一提起原生家庭,很多人马上会想起父母给自己造成的种种伤害。一些人将自己当下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全部归罪为原生家庭创伤。
“原生家庭决定论”
原生家庭这个词汇,近几年才开始流行,最初在心理圈很受关注,慢慢变成了一个大众词汇。大家发现,似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伤痕累累。很多时候话题都会导向一个结论:自己能活到现在,能活成这个样子,真是不容易。这种对原生家庭的探讨很有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觉察自己当下的一些人际模式、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某些经历。
比如我自己,因为小时候很害怕严厉的母亲,所以一直对气场强大的女人心生畏惧。这种觉察可以助我们脱离人生的盲目轮回,因为我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无助、无力的小孩了,完全有力量去应对当前的一切困扰。
另一方面,当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就会明白对方的小气、敏感、多疑,甚至怪异全都其来有自。你越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会越接纳他的现在。当你看到他行为背后的意义,那些不舒服、被伤害的感觉都会大大减轻。
但是,原生家庭在当前社会语境下,慢慢被涂抹了一些病理化的色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生家庭创伤”被感知为一种“病”,是因为一个年轻的女性来访者。
她出生在富豪之家,物质生活极其优渥。她从小乖巧懂事,中考时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然后到国外读大学。但她来咨询时,状况很糟糕。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无法出去工作,总是把人际关系搞砸,甚至不相信自己能找到男朋友。她很容易情绪崩溃,特别是在与母亲相处的时候。那不是一般的崩溃,而是长达几个小时的哭闹,常常声嘶力竭地瘫倒在地。
她觉得自己今天这个样子,全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给她足够的陪伴造成的。她向母亲发起激烈的攻击,逼迫母亲承认自己做错了,把母亲撵出家门半年多。母亲说,平常在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句话说不好就会让她爆发。
这并不是个例。另一个女孩,为了让父母意识到小时候对自己的伤害,多次当面对质父母。最近一次她在父母家大闹,父母毫无办法,只好打110报警。还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自卑,怪罪为小时候父母离婚。他母亲给我打电话时痛哭失声,说:“早知道这样,当年说什么也不离婚。”当年,她长期遭受前夫的严重家暴。
从这样的讲述中,我听出了些惨烈的味道。难道,“原生家庭创伤”真的可以让人像得了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表现出种种症状?其中一个症状,是歇斯底里。另一个症状,就是与父母激烈对抗。
原生家庭、童年创伤是精神分析的概念。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传播,许多人一下子为自己的失败或不如意找到了根源。原生家庭、童年经历的确对一个人有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却被无限放大,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变成了一种“原生家庭决定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当很多人不了解原生家庭的理论时,对父母还没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还愿意为自己不如意的人生负责。但当知道可以将责任推到父母身上之后,他们爆发了源源不断的怒火。从这一点来说,“原生家庭创伤”似乎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一种“病”。而且,在人群中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大面积传染。
“足够好的家庭”
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伤痕累累。这不是夸张。我几乎没见到一个没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但,有问题不一定有病。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变态心理学中对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也就是说,尽管你有心理问题,甚至严重心理问题,但依然还没达到心理异常,即“有病”的诊断标准。
一个家庭有没有病,和父母的心理有没有病有很大的关系。两个情绪稳定、人格正常的人组建的家庭,更可能是一个正常的家庭,而不是一个有病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也会产生种种冲突和问题。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说:理想的家庭不是不产生问题的家庭,而是产生了问题能够积极解决问题的家庭。
就像人只要活着就有焦虑一样,只要有家庭就有家庭问题。在很多家庭里,亲子之间免不了有些小摩擦、小冲突,但这些只要没有破坏亲子之间基本的亲密感,都处于正常范围。
那些一味对孩子疼爱有加的父母就是好父母?未必!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一个概念叫“足够好的母亲”,会提供足够但不会太多的抱持,既不忽略,也不会过渡的干涉。她不是完美的母亲。完美的母亲,特别是自认为完美的母亲,往往剥夺了孩子的某种成长,让孩子没有机会锤炼自我的韧性,以适应外部的挫折。完美的父母是父母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心理学家曾奇峰将“足够好的母亲”,解读为“60分的妈妈”。我想借用这一概念,将那些能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与情感需求的家庭,称为“足够好的家庭”。我相信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这类家庭。正如“60分的妈妈”做的那样,这些“60分的家庭”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挫折”。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下,我们往往夸大父母对孩子的伤害,看不到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往往进入了另一个误区:以为对孩子过度关爱和付出的父母,才是好父母,甚至是伟大的父母。其实,父母的爱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过多,让孩子有一种被吞噬感;过少,让孩子有一种被抛弃感。
“有病的家庭”
虽然我乐观地认为,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足够好的家庭”,但在心理咨询中的确遇到了不少不够好的家庭,甚至是病态的家庭。
“我的幼年经历基本上是被暴打长大的”,A姑娘说,小时候自己会因为种种事情被母亲暴打,更多的是因为学习成绩。“有时候感觉她只是想打我了,可能没有原因,也许是很小的事。我小时候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活着。”她说。她多次自杀自残、暴饮暴食,无底限地讨好别人,在亲密关系中极度害怕被抛弃,呈现出典型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
“我觉得我是多余的”,B女士说,母亲严重重男轻女,小时候不仅被母亲拿着棍子打,还经常被哥哥打。她也不止一次自杀自残。有一次自杀时被发现送医,躺在病床上。母亲来了之后,看了一眼就走了。“就像领导视察”,隔着数十年的岁月,想起这一幕她依然觉得心寒。
C先生说,小时候永远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母亲满意,因为她每天都因为不同的事情而指责他。他说他特别羡慕那些父母只看学习成绩的孩子,因为那样他至少知道还有一样东西能讨好母亲,从而免于被责骂。
D姑娘说小时候母亲领着她去赶集,母亲偷人家的枣,被发现后立即打了她两巴掌,骂她:“死孩子,为什么偷人家的东西,我打死你!”
“不配为人父母”,听了这些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些虐待孩子,对孩子身心施暴的父母,可能源于病态人格——自恋型、反社会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父母,往往这样对待孩子。本应该?;ず⒆拥母改福闯晌⒆涌志宓睦丛?。这对孩子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我认为,父母的人格发育水平,往往决定了家庭的健康程度。除了家暴外,病态的家庭还包括父母有成瘾行为,比如酗酒、赌博、吸毒等,导致家庭失去正常功能。因此,对于原生家庭,我们应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不忽视病态家庭对孩子的伤害,也不要过度放大其带来的创伤。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不要轻易推给原生家庭后怨天尤人。锻炼和伴侣相处的能力,才是婚姻和谐之道。(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代桂云)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放大“原生家庭创伤”是一种“病” 父母 母亲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