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融资何“憔悴”
“制造业企业贷款其实利率并不高,但融资担保、评估、过桥等费用叠加,就把综合成本推上去了,比如一笔贷款利率5%,担保费需要2%,再加上抵押物监管费和2%左右的过桥费,成本最后能达到12%甚至更高?!备嫒梦被岬餮幸恢?,收获信息之多,聆听观点之深,需要留出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唯独上面这段人民银行地方支行工作人员的情况介绍,仍然在记者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制造业企业不易,融资更不易,这么长的融资链条,说到底要达到的目的只有“我信你”三个字。而让银行信企业,真的不是容易事。
企业经营得很好,只因为被贴上“两高一?!北昵?,银行对这类原本是“好朋友”的企业有了戒心。一家自身经营不存在问题的好企业,为了让银行认可,不得不穷尽抵押、担保、家属联保之事,大把时间,憔悴于增信之事。银行同样有苦衷,即便企业符合贷款标准,但信贷员考核标准有框框,金融服务传统优势企业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政策辅导。
企业经营很辛苦,利润被产业链上游企业摊薄。为了给员工一份工作,有的企业选择薄利前行。比如,广西柳州是汽车加工“重镇”,但算上所有车系,调研小组在一家汽车加工企业听到的净利润率是0.19%。以一辆车售价12万元计算,加工企业拿到手的净利润是228元。如果只看新能源汽车且刨除补贴,这228元可能都没了,生产一台赔本一台。听到这里,好几位调研组成员几乎脱口而出——企业成了给银行打工的了。
与企业融资相关的,还有其他几种情况,但比起上面两种情况,有一类企业的情况是让调研组成员欣慰的,那就是既符合环保标准,又符合发展新动能的龙头企业。在座谈中,你能明显听出来,来自这些企业的代表语速和缓,不慌不忙。他们能够熟练驾驭境内外各种金融工具,也能够清晰地看到企业的核心优势和前途。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中,能感觉出自信,更能感觉到金融在他们心里分量是合适的,而绝不是企业发展的所谓“命脉”。
将本求利,借钱总是要还的。其实无论企业还是银行,抑或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观察者”,都对借钱这件事有判断标准。一路上,本报记者也在思考,把身家性命全部拴在银行身上的企业,是否真的还是银行应该服务的对象?就像委员说的,政府和银行如果是企业发展的“ICU”,那么这样的企业存在是否还有必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愿制造业企业在银行眼中,都是有花堪折。
编辑:秦云
关键词:制造业 企业贷款 融资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第十一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约旦拉开战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