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今天,我们和雨果一样心怀期待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题:今天,我们和雨果一样心怀期待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心痛!美丽的巴黎圣母院被熊熊大火吞噬。作为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的民族,中国人民表达着对人类艺术瑰宝之殇的无限痛惜。
通过文学艺术、邮件照片、通信家书,巴黎圣母院早已走进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的中译本《活冤孽》。几年后《孽海花》作者曾朴又推出译作《钟楼怪人》。1949年前后,陈敬容译本《巴黎圣母院》出版,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文学史就是一部心灵史。爱憎分明的中国人,喜爱这部作品。
爱文化、爱艺术,追求正义、崇尚善良,是人类共通的情感。1956年第一部同名电影问世以后,巴黎圣母院通过银幕,更加具体真实地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座美丽的哥特式建筑,成为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美的象征、敲钟人卡西莫多善的象征。
有文化、爱和平的中国人,对人类艺术明珠巴黎圣母院充满历史感情。中国人记得,在自己祖国饱受侵略凌辱,圆明园陷入熊熊大火之时,《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拍案而起,于1861年11月25日撰文,以出离愤怒的语言,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强盗的残酷暴虐,为中国民众、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明打抱不平。
100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住在昏暗潮湿、拥挤不堪的地下室,却没有忘记去参观巴黎圣母院。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巴黎圣母院形象离中国人更近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目前自费赴法旅游的中国人每年高达200多万人次——巴黎圣母院蕴含了中国人的文化情结,这也是面对不幸我们为之心痛的原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之凋萎,情何以堪。特别是当真善美在曾经与现实中融为一体时,情感之深尤其如此。今天,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同维克多·雨果在一起,叹惋一座历史建筑的损毁,更期待烈焰之后的美好重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雨果 今天 期待 巴黎 圣母院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第十一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约旦拉开战幕
泰国的“牛皮之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