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纵议 纵议
铲除极端主义之战远未结束
新华社大马士革3月25日电题:铲除极端主义之战远未结束
新华社记者郑一晗
随着幼发拉底河东岸小镇巴古兹日前被 “叙利亚民主军”攻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版图”就此在地图上消失,国际社会对极端主义的打击迎来一个重要时刻。
四年多前,“伊斯兰国”一度侵占叙利亚和伊拉克大片疆域,控制人口达数百万之众。这一极端组织在控制区内制造人道悲剧,在国际范围内频频发动恐袭事件,桩桩血案触目惊心,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如今,国际社会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将这一组织基本剿灭,来之不易的战果值得欣喜,但严峻的现实同样需要正视:虽然“伊斯兰国”失去了地理上的“疆土”,但它对中东乃至全世界的深层威胁却并未消除,铲除极端主义之战远未结束。
“伊斯兰国”组织仍有大量在逃残余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美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别代表詹姆斯·杰弗里本月中旬曾说,叙伊两国境内据信还有1.5万至2万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及其追随者。此外,从中亚到西非,“伊斯兰国”在很多国家建立分支,或与当地极端组织相互勾结。
近年来,“伊斯兰国”利用社交媒体等多种手段,推动极端主义思想如病毒般蔓延,在全球范围内蛊惑了不少信众。尽管“伊斯兰国”组织的实体受到严重打击,但极端主义的流毒或将长期存在。在这一背景下,防不胜防的“独狼”式袭击的风险,值得各国警惕。
更让人忧心的是,滋生极端主义的土壤远未消失。一方面,不少中东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发展停滞,民众难以安居乐业,绝望和愤怒的情绪为“伊斯兰国”宣扬的极端主义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疲软,改革难见实效,发展困境同样压缩了包容和理性的空间,导致极端思想壮大。日前发生的新西兰血腥恐袭已警示人们,无论何种极端主义,都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痛苦和悲哀,铲除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刻不容缓。
无疑,铲除极端主义之战仍有艰苦和漫长的道路要走。消弭仇恨的根本之道在于实现稳定和发展,提振人们对未来生活以及和平的期盼。历史已经证明,铲除极端主义是场“持久战”,唯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避免“伊斯兰国”这样的极端组织卷土重来。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极端主义 铲除 伊斯兰国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