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 铺开古文明传承的绚丽图卷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
铺开古文明传承的绚丽图卷

焦家遗址出土的玉器

西汉陶击鼓俑。危山兵马俑坑出土。

西汉鎏金青铜当卢。洛庄汉墓出土。

清代《玉函山房辑佚书》木刻雕版
本文图片均由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提供
济南章丘是山东地区文化发展脉络最清晰的古文化中心之一。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章丘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数千年来文明薪火相传,形成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乃至商周先秦文化、汉文化序列。走进章丘区博物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透过一件件文物向你娓娓道来。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坐落在章丘区文博中心“五馆”中间位置,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9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2.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是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自2016年元旦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超过60万人次,组织了380多次互动宣教活动,并开发了以章丘文物为元素的多种文创产品。2018年,章丘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焦家玉器 见证史前文明曙光
地处济南章丘的焦家遗址,是5000多年前鲁北古济水流域一处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意义的聚落。中国东部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在焦家遗址中若隐若现。章丘地区本就是考古重镇,焦家遗址南面5公里便是城子崖遗址,那是龙山文化最早被发现和命名的地方。而城子崖往西不到两公里,又有山东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后李文化的西河遗址。焦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可以说,焦家遗址是衔接周围上古文化的一块拼图。2018年4月,焦家遗址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走进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焦家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大量精美玉器。这些器物反映出当地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人们开始使用陶制鼎、豆、碗、盆等器型多样的食用器,掌握了石器打孔和磨制技术,使工具更加精细。而玉器则属于高端消费品,主要出现在较高等级的墓葬中,无论是权杖礼器还是装饰品,均是权贵的象征。 博物馆展出了焦家遗址中的部分玉器,有玉铲、玉斧、玉锛、玉环、玉璜、玉坠、玉指环等,这些玉器精雕细琢,并经过打磨抛光,显示出该地区人们的玉器制作水平。玉铲是代表器形,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表明当时人们对生产的重视。但此时尚未出现玉琮,而多玉环、玉坠等装饰品,这是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特色。大批量玉器的出土,表明该地区已开始迈进文明时代。有研究者认为,焦家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大汶口文化聚落中心,可能是一座原始的城。
车马礼乐 演绎辉煌汉代文化
在汉代,章丘东平陵城是济南国的都邑所在地,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发达,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文化。 章丘区博物馆精品陈列展厅的“惊世汉王陵——洛庄汉墓文物展”和“车马威仪——危山汉墓文物展”,曾被评为省级精品陈列展览。豪华的驷马王车,空前的乐器阵容,精美的彩绘陶俑……再现了西汉时期的文化盛景。
洛庄汉墓是“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出土文物种类之多、器物造型之精美、器物保存之完好,在相同类型的汉墓中极为罕见。在洛庄汉墓出土的近3000件文物中,来自乐器陪葬坑的19件编钟、6套编罄和鼓、瑟等西汉王室乐器尤为引人瞩目。其中的编钟工艺考究,保存完好,只有少量锈蚀痕迹,出土时轻轻一拭即锃亮如新,实属罕见。这是国内考古中发现的第一套西汉时期的编钟,钟内调音痕迹清晰可见,为实用器。洛庄汉墓乐器坑的发现,不仅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汉代音乐史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乐器宝库,还对汉代音乐史及礼乐制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展区展示了精品车马配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西汉鎏金青铜当卢。当卢为古代贵族驾乘之马额上饰物,一般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其形如叶,镂空浮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主题图案为一匹卷曲呈反S形的骏马。马头向上朝前,额前鬃毛飘卷,耳如削竹,眼圆外凸,鼻阔方深,下颌方圆,显出良马之骠悍。其前蹄弯曲腾空,后蹄下踏云鸟,又似飞奔之状。整体构图以富有动感的马为中心,辅以变化的鸟纹和云纹,给人以活泼灵动之感,在国内已出土的当卢中实属罕见的艺术佳作。
2002年,人们在章丘圣井镇危山景区进行植树绿化时,偶然发现了汉代墓坑。经考古发掘,共发现汉代陪葬坑3座,包括车马俑坑、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俑坑等。车马俑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长约9.5米,东西宽为1.9米,深0.7-0.9米??幽谝盼锇?70多个陶俑、50余匹陶马、4辆陶马车、近百面盾牌等。此外还发现了建鼓、鼙(pí)鼓、璧、磬、珠等与鼓乐和礼制有关的陶制遗物。这些陶制品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车马俑坑的西侧为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俑坑。此坑南北长3.3米,东西宽2.6米,坑底部有一辆车、两匹马和7个陶俑。 危山汉陶俑坑作为全国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规模、结构和意义仅次于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堪称全国第三大兵马俑。
展览从五个部分来展示危山汉墓出土的车、马、俑的原貌,重点分为“危山王陵”“地下威仪”“侍死如生”“墓主之谜”,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观众生动了解危山汉墓的考古发掘情况及当时车马出行的宏伟阵仗。
百年雕版 讲述辑佚名家故事
马国翰是清代著名的辑佚家、文献学家、藏书家,原籍山东章丘三涧溪村,后仕宦陕西,著有《玉函山房藏书簿录》25卷,记录了他毕生的收藏,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提要目录。在丰富的藏书基础上,马国翰广泛搜集整理,博采众长,倾尽毕生精力著《玉函山房辑佚书》,全书分经、史、诸子三编,700多卷,共辑佚书594种。这是一部文献学的浩繁巨著,也是历来辑佚书中最完备的,为搜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国翰由此被学者推举为“清代辑佚第一家”。
1844年马国翰在陕西陇州知州任上,准备将《玉函山房辑佚书》印刷行世,于是一边继续修订补充,一边请人开雕《玉函山房辑佚书》书版。到1849年春,《玉函山房辑佚书》经、子二编的书版全部雕刻完毕。1853年马国翰告病还乡,4年后病逝,享年64岁。 直到1870年马国翰去世13年以后,济南泺(luò)源书院山长匡源请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令将雕版全部取出,经过进一步整理,编出书目后全部印刷成书。1874年,《玉函山房辑佚书》终于由济南皇华馆书局印刷行世,分订100部。问世不久即风行全国,有多家书馆翻印。从此马国翰在辑佚界声名鹊起,海内好古之士争购不遑。
章丘区博物馆收藏的5966张《玉函山房辑佚书》双面木刻雕版,字迹工整清晰、苍劲有力,一笔一划都透露出雕刻时的严谨专注。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雕版安静地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马国翰倾其一生藏书辑佚的故事,同时又向世人展示着当年雕刻工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李 芳 庞 婧
编辑:杨岚
关键词:章丘 博物馆 文化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