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贫困户变成“蘑菇王”
“还有半个月又能收菇了!”这几天,35岁的朱丙言笑得合不拢嘴,种小香菇两年,小两口已经收入十几万元,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是小蘑菇为俺铺平脱贫致富路,没想到昔日的贫困户,如今俺也倒成了‘蘑菇王’”。
栽培“脱贫菇”变成“蘑菇王”
朱丙言所在的河南省正阳县油坊店乡余甲村,多年来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导产业,由于产业单一,无特色产业,村民难以致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2016年初,余甲村开始引导农户发展香菇、双孢菇、平菇等小蘑菇种植,为了更好地推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把“菌”准扶贫作为全村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村集体向种植户提供建棚场地,解决上下水、电网等必备的基础设施。
“双孢菇生长的温度要控制在14至20摄氏度,与其他地区相比,我们这里气温更加均衡。在外地一年一季出菇,到我们这就提高到一年两季出菇,正好能满足冬季食用菌市场的需求?!敝毂匀缡档厮?。
原来朱丙言是余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前,朱丙言9岁的儿子不幸患上过敏性疾病,先后到郑州、武汉、北京等地医院治疗,不但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还欠下4万多元外债。朱丙言没啥技术,出去打工又走不开,死守着几亩地,加上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5年3月,正阳县民政局的驻村扶贫帮扶工作队入村后,见朱丙言夫妇俩勤劳能干,又有文化,就建议他种香菇,还邀请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新爱做“菌”准扶贫的技术顾问。鲁新爱鼓励朱丙言去外地学习,还帮他协调5万元无息贷款,请来师傅帮他建塑料大棚,引进香菇、平菇菌种,借来香菇袋,买来玉米芯、花生壳等育种原料。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朱丙言的一亩香菇地建起来了。经过精心栽培,他的香菇和蘑菇均试种成功,不仅喜获丰收,还卖上了好价钱。2017年8月,他生产的一对双孢菇还被正阳县食用菌合作社评为“蘑菇王”。
“有了工作队和村委的精神鼓励、技术和资金支持,我没理由不好好干。”朱丙言说。后来,他东拼西凑,把种植规模扩大到3亩,大棚由2个扩大到4个。驻村工作队配合朱丙言积极向乡政府、县扶贫办汇报,争取县财政补贴资金10.8万元。为此,他把“菌”准扶贫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带领大伙一起“菌”准脱贫。
菇棚变工厂,有活干乐了贫困户
得到县财政补贴资金,对朱丙言来说是雪中送炭。他投资15万元,更新了大棚塑料薄膜,并购买了锅炉、拌料机、装袋机,实现了食用菌栽培半机械化。
规模扩大了,人手明显不够,朱丙言就从本村贫困户中找了8个帮手。为了使贫困户既能挣到钱,又能顾上家,朱丙言以小时记工,时间由贫困户自由掌握,虽然记工麻烦点,但贫困户每天都能挣到50元至120元不等的工资,大家都很满意。如今,余甲村30户贫困村民在他菇棚打工挣钱。
“我70多岁了,打工根本没人要,在丙言的大棚里干活,不但吃饭不掏钱,还能照看家。”贫困老人苗爱笑着说。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贫困户 蘑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