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情绪也能成“良药” 养好“心”治未病
编者的话:“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了这样的医理,意思是说情绪跟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后来,这些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实际上,情绪是毒也是药,调节得当,情绪就能成为一剂免费的救命“良药”。如何做情绪的主人呢?我们有请全国政协委员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医家大咖一起来讲述——
我在消化科门诊时,常有就医者自诉一紧张就会腹痛腹胀、拉肚子,排便后可以缓解。生气时、或者遇上考试、出席重要场合的活动时,腹痛腹胀、拉肚子的现象就会尤为明显或严重,现代医学称之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古代中医对该病也有类似的记载,称为“痛泻”,是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情绪与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不及或太过均可导致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还会影响患者预后和转归,降低生活质量。
情绪是机体健康的镜子
情绪的表达也是脏腑机能的外在反应,所谓五脏与五志(怒、喜、思、悲、恐)相应。气血调和之人多心情舒畅,肝火旺盛者多急躁易怒,脾气亏虚者多疲倦乏力。情绪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消极的情绪使人兴致低沉、倦怠乏力,抑郁的人常常面带愁容,焦虑的人往往心烦不宁……
不少人熟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但每每疏忽了给自己的健康状况照照镜子。特别是在压力山大、持续劳累而情绪不能自我很好控制之时,不妨来一次短暂的休假,或徜徉在江南古镇,或跋涉于西北峻岭,调整一下自己的心身状态,然后转场再战,否则极易心急生乱,事倍功半。
当然,有心者多能防患于未然,在紧张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选择安插诸如太极拳、歌咏、舞蹈等一些令人愉悦的文体活动,通过特定的旋律、节奏帮助自身调节情绪,缓解精神紧张,对于失眠、高血压等慢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心平气和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
人生在世,最不可能避免的就是人际关系,有人就有认识差异,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对于大到组织、小到团队的领导者、管理者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希望自己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最能影响心情的好坏。反过来,情绪顺、心情好才能心平气和,心平方可循序做事、气和才能渐进不躁,从而赞美鼓励多于批评,不计小节处事大方,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带动集体的正能量。
因此,良好的情绪能够促进彼此间的理解,促进融洽人际关系的建立,使人际沟通更加和谐,收获更多的友谊,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情绪是疾病康复的基石
高明的医生,特别重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譬如肿瘤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骨折患者及时的功能锻炼等等。这是因为,良好的情绪能够充分激发患者自身的主动性,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调动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恢复,守护健康。
比如,慢病康复尤其是对于众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而“带病工作”人群,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一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充足的睡眠。睡眠障碍是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其二,心身愉悦的运动。要认识到只有形体锻炼而没有心情的愉悦、放松是不全面的;其三,享受“孤独”的思考。静得下心、梳理心境对白领是必需的;其四,知心好友的聊天,使心情宣畅、思路转换,从而不拘于一隅。做到、做好以上四点,结合医生治疗的医嘱,一定会事半功倍、有益于康复。
“养心”是养身的最高境界
情绪是主观感受,也是主观感受后的客观生理反应。不管从事哪种行业的工作,比如经商抑或致力学术等,随着人的年纪增长和阅历增加,往往都会案牍劳形,进而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神志纷披,每每严重影响健康。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扛得住各种刺激、减少和降低负面心理反应的基础,但在现实中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必须把“养心”(心理调节、思想修养)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如何“养心”呢?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说:“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怯懦……”《大藏经》中也有云: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境意定是一药。能做到这些,对于人的精神、品格方面的修养要求是比较高的?!独窦恰酚醒浴暗氯笊?,心宽体胖”,说的就是品德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从而身体安康。
总的来说,要“养心”,需要品格高尚,淡泊宁静,以“入世”的态度投身于事业,以“出世”的境界对待名利,不计较得失,保持心平气和。否则,总患得患失,甚而遇事总钻牛角尖,就会心烦易怒。因此,着眼“治未病”,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注重品德的修养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重要保证。同时,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性格,使自己情绪平和,心胸豁达,也有助于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高度紧张的大背景下,赶走诸如紧张、烦躁、焦虑等情绪波动,控制激惹,从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情绪 疾病 良药 人际关系 养好心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