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新闻分析:“嫦娥”让全球倾倒的魅力何在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新闻分析:“嫦娥”让全球倾倒的魅力何在
新华社记者
中国国家航天局11日宣布,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嫦娥四号任务是中国探月计划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实现了人类探月史上多个“首次”:
首次将中继卫星部署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上;
首次使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首次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
这些“首次”让全球航天界同行与媒体倾倒,而这背后的技术水平、月球研究的潜力、中国探索太空的魄力和国际合作的精神,是“嫦娥”真正魅力所在。
“中国的这一成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轰动效应”,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确保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技术特别复杂,此前任何国家都未能做到。
韩国《朝鲜日报》说,北京地面飞行控制中心通过“鹊桥”中继卫星监控了降落全程,没实施任何干预操作。此次任务再次验证了中国航天的自主垂降技术,即使在不能提供精确地形信息的区域也能成功完成,这是中国航天又一大突破。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说,“嫦娥”飞天重燃全球探月热情。在科学家看来,通过中继卫星把月球背面的图像传回地球是“惊人的成就”。
俄罗斯国立斯滕伯格天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苏尔金对记者说,月球背面与朝向地球的一面外观差别很大,其成因是谜?!昂M庋芯空叻浅OM私怄隙鹚暮偶捌湓虑虺荡氐奶讲馐?,中方从月球背面获取的任何实地探测数据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就?!?/p>
不仅嫦娥四号探测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受世界瞩目,此次任务的着陆点——月球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也自带“流量”。这是月球背面一个巨大的撞击陨石坑,也是太阳系固态天体中迄今已知最大最深的盆地,蕴含了月球乃至太阳系演化的许多秘密。
美国《福布斯》杂志认为,在地球上可以做的地质研究是有限的。幸运的是,像嫦娥四号这样的航天器或许能带来更多希望,它配备有探地雷达等设备的着陆探测器,将为揭开这些科学谜团带来一丝曙光。
月球上的水是全球无数科技迷讨论的话题,“嫦娥”能有什么新发现?英国《卫报》说,了解月球土壤中的水是如何产生和分布的,对建立一个更持久的人类月球前哨站至关重要。嫦娥四号可能有助于解释月球土壤中富含水的一种理论:它是由太阳风和土壤中矿物质之间的反应产生的。
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丁·威泽说:“人们正试图在实验室复制这一过程,但要想做对真的很难。确实,唯一的办法是去月球表面开展研究。嫦娥四号处在研究这一过程的理想地点。”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进入21世纪后,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成功的只有中国。
“开放与共享”是嫦娥四号任务秉承的理念。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等多国携手,共探宇宙奥秘。
嫦娥四号搭载了德国基尔大学研制的一台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综合测量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项目组负责人、基尔大学教授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对新华社记者说,此次中德合作得到两国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今后能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我对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航天合作充满乐观”。
中国国家航天局10日还透露,嫦娥四号任务发射前,美国航天局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团队与嫦娥四号工程团队密切沟通,商讨利用美方在月球轨道部署的LRO卫星观测嫦娥四号着陆,开展科学研究。美方提供了LRO卫星的轨道数据,中方提供了着陆时间和落点,双方期待将有更多科学发现和成果。
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分享来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全球航天界共识?!爸泄胄矶喙驶锇楹献?,而且合作越来越多,”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说,“我不认同那种因为担心技术外流而拒绝合作的做法。在我看来,技术只会因为拒绝分享而消亡?!保ú斡爰钦哒庞?、栾海、刘芳、张毅荣、郭洋、胡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嫦娥 月球 中国 全球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