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坚守文学艺术的美感与尊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一段时期以来,网络文艺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以一种自信的姿态引领世界网络文艺的潮流,逐渐走出了粗放的、原始的发展模式,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成就的一个代表。这些变化得益于并仍将有赖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审视当代网络文艺发展阶段与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一历史的、辩证的思想资源,才能承担起新时代新的理论使命。
今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而且,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截至今年6月,10岁至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梢陨柘?,其中的网络文艺用户,特别是青年用户颇为壮观。基于网络多媒体表达方式,网络文艺的表现手法出现了文字、图像与音频、视频共同结合的现象,文艺的表达方式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手段,形成了更具体、鲜明、生动的文艺样式。众多便捷交流平台的出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性加强,大大提高了读者的直接参与性,读者已经成为文艺作品生产、传播的一部分。网络文艺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壮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对汉语规范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它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呈现出更加包容和平等的良好局面,吸引着海量的点击率,一支特殊的专业化创作队伍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
与传统文艺不同,网络文艺的传播路径更直接、更多元,影响力也更广泛。如果作者态度稍不负责,传播内容不真实,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文艺也将由此失去美感和尊严。当前有不少的网络文艺作品鱼龙混杂,某些颓废的、逻辑混乱的作品成为网络时尚,一些戏谑花哨的网络文体开始流行。这种无序的狂欢显然不是网络文艺的发展方向。网络文艺工作者需要一种担当与情怀,立志成为人民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的书写者,成为传播优质网络文艺作品的守护者,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创作表现的主体,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创作生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网络文艺作品作为创作的旨归,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有不少声音认为,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文学将会终结。其实,无论传播媒介怎样变换,文学是不会终结的,文艺活动和文艺批评存在于人类的情感表现需求,而不是存在于传播媒介的变换。新兴的网络文艺形态在这场“网络媒体的变换”中正悄然发生变化,并以全新的方式不断地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地盘,同时也预示着一种全新审美方式的出现。也就是说,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元的审美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需要警惕的是,这场“盛宴”究竟是为大众提供了真正的审美享受,还是仅仅在资本运作下实现审美消费的“乌托邦”?如果说过去是用崇高来界定美,那么如今又应该如何去定义崇高、定义美呢?尤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之前所维护的崇高审美是否可以一如既往地展示出崇高的价值,是否还能给人以美的启迪、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净化?当艺术的平民化已经成为一种事实,艺术的形象也由原来的崇高逐渐演变为平凡的甚至是渺小的。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崇拜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转而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具有浓重娱乐色彩的明星偶像,崇高的审美逐渐被冲淡。
审美的大众化,也使一些人失去理性批判的能力,无法辨别真、假、美、丑,审美变成了一时之乐的快感享受,一味地沉沦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从这一点上讲,审美的大众化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人类审美标准的退化。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大众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的内涵和美的形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的崇高性。在当今的文艺领域,网络文艺的兴起势不可当。作为审美大众化的一种表现,它必将对今后我国文艺美学的研究乃至未来青少年的审美取向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急切需要符合新时代文艺发展规律的理论去引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强大的理论体系和高远的思想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关于文学和艺术美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这就是说,任何文艺经典,必须是以人民为本位,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和高尚情操。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网络文艺求新、求异、求时髦、求独具个性、求别具风格都必须以人民为前提,并扎根于人民,为人民而创作。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网络文艺创作不能忽略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一些网络文艺创作者为了展现不同,为了追求奇特,既不尊重传统,也不尊重现实,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创作方向,割裂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常生活的庸俗化审美、大众化审美的肆意狂欢,脱离了中华美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艺作品的个性绝不是作者一时蹩脚的情怀和情绪宣泄,他必须和时代担当相关,与中国精神相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符合文艺本质规律和生活本质规律的网络文艺作品,创作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风范一脉相承的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无愧于波澜壮阔新时代的网络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神圣使命。当文艺凭借网络的传播力量迅猛发展,文艺消费唾手可得之时,文艺创作者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不能退让。新时代新文艺不能失去正确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导向,不能失去基本的美感与尊严。只有这样,网络文艺才能顺应中华文化繁荣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真正拥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艺 网络 审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