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中国美术馆展出非洲木雕作品
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生命之树——中国美术馆藏非洲木雕艺术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开展。展览精选馆藏非洲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科特迪瓦、贝宁、加纳、肯尼亚及刚果(金)等国家的木雕作品115件,向观众呈现了来自非洲大陆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创造。
长久以来,非洲大陆一直以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神奇的文明形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这片热土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还孕育了独树一帜的黑非洲文明。在丰富多元的非洲文化中,雕刻艺术因历史传统悠久,表现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从早期的诺克陶塑到伊费雕刻再到贝宁雕刻以及后来类型丰富、风格各异的各地区雕刻,非洲雕塑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通过“灵性”“风情”“心象”等几部分展示在仪式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面具雕刻,表现非洲人世俗生活的人像雕刻以及体现非洲艺术家独特世界观和感知力的西泰尼和云形雕刻等作品。
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目前已收藏有300余件非洲不同时期的木雕和铜雕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1999年,由原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国展览交流中心承办的非洲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行,这是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非洲艺术展览,共展出了来自11个非洲国家的雕塑作品,通过这次展览中国美术馆共收藏了189件非洲雕塑,正式开启了非洲雕塑艺术的收藏序幕。2005年,著名非洲木雕艺术收藏家李松山、韩蓉夫妇从他们丰殷的收藏中精选了157件非洲马孔德雕塑捐赠中国美术馆,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这批作品也是中国美术馆目前接收到的数量最多的一批非洲艺术作品捐赠。

展览现场
面具是非洲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内涵丰富,被视作沟通神灵和祖先的媒介,广泛地运用在各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中。如今,非洲面具在保留传统部落雕刻特色的同时,还发展出了以突出艺术性为目的的装饰面具。
非洲面具造型上大致可分为一般面具、面具顶饰、盔形面具、肩荷式面具、装饰性面具,多以人面、动物或人面与动物相结合造型。这些人面形象千差万别,有的仅有眼眶、龇牙咧嘴、恐怖至极,有的双目微睁、嘴角微翘、优雅娴熟,有的眯着眼睛,似笑非笑,神秘莫测……不过也存在粗犷、稚拙、淳朴、简约的风格共性。这种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面具很容易把欣赏者引入一个玄妙迷幻的世界。一般来说,出于佩戴方便的考虑,非洲面具雕刻多采用软质木料,往往先刻成圆雕,再从中间剖开挖空。有的面具完成后还会用植物或矿物颜料染色。染色后的面具,不但能对人造成更大的视觉冲击,而且也有利于长期保存。在有些部族中,色彩也是显示面具功能的一个标志,如用于丧葬仪式的面具往往被涂成象征死亡和阴曹冥府的白色等。

鳄鱼纹面具佚名(加纳)

雕像是非洲木雕的另一种形式,传统非洲雕像多与偶像崇拜有关,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雕像作品则大多数由非洲现当代专业的雕塑家创作完成,这些作品弱化了传统木雕的社会功能,更加强调其艺术审美意义,那些表现现实生活的雕刻造型淳朴,形体塑造鲜明,或饱含深情,或生动有趣,极具表现性。
东非马孔德雕塑是非洲现代木雕艺术的代表,此次展出的马孔德西泰尼和云形木雕体现了马孔德艺术家对部落传说、故事以及自然万物的理解与感悟,其雕工精湛,想象力丰富,艺术手法自由而独特,充满了率真质朴的地域特色。

西泰尼 贝诺(坦桑尼亚) 2000年
在东非坦桑尼亚东南部与莫桑比克北部的鲁伏马河畔居住的马孔德族很少与外界交流,尽管穆斯林商人在几个世纪当中对马孔德人有很大的影响,马孔德人仍保留了他们的传统宗教。宗教活动的中心仍围绕着祖先相传下来的宗教庆典方式进行,雕刻、绘画、舞蹈是这个独特民族文化艺术的三大支柱,而其中乌木雕艺术最为著名。他们有男人从事雕塑的传统,小男孩在4岁左右就要跟随父亲开始学习木雕手艺。外国人以其族称命名,又因其雕塑多以乌木制作,便称之为“乌木雕”。坦桑尼亚作为东非主要旅游国家之一,乌木雕已经成为坦桑尼亚一项重要的旅游收入,很多人都会购买一些乌木雕工艺品来收藏欣赏。
马孔德乌木雕大概分为四类:神灵雕塑、云形雕塑、群体雕塑和实用器雕塑。神灵雕塑是马孔德乌木雕最具艺术特点的木雕作品,它又称为西泰尼形,是艺术家最津津乐道的一个种类。这种雕塑类似于某种图腾崇拜,人们把自己的爱与恨,正与邪反映在木雕之中。有的木雕形象夸张怪诞,有的木雕形象头颅巨大长着大口,有的是丑陋无常。

云形系列 达斯塔尼(坦桑尼亚)2000年
在过去的百年里,非洲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毕加索、马蒂斯在内的众多西方现代艺术大师都曾从非洲雕刻艺术中受到启发,从而使整个西方艺术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1907年,毕加索在看到非洲面具后受到强烈震撼并从中汲取灵感开创了“立体主义”流派的先河。中国美术馆收藏有4幅毕加索的作品,本次展览特意选取了《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抽烟斗的男人》两幅油画与非洲面具和雕像对比展出,观众可感受到毕加索立体主义语言与非洲木雕的联系。

《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

《抽烟斗的男人》
木雕取材于自然,是与非洲人民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之一,亦是非洲雕塑艺术的精华所在。中国美术馆藏非洲木雕中也有一类群雕柱式作品,这类木雕采用镂雕或浮雕的手法将几个、十几个乃至上百个人物以摞叠的形式表现在整棵原木上,大者高达2米左右,小者只有几十厘米,多刻画一个家庭或一个部落的劳动生活场景,人物自下而上彼此连接形似生长的树木。群雕柱在当地语言中意为集体或团体(ujamaa,斯瓦希里语),在欧洲也有人称之为“生命树”(tree of life)。树木象征着生长的不息和生命的繁衍,因此群雕柱代表了非洲人对家族繁衍壮大的希翼和对人与人命运与共关系的追求和理解,这种朴素的生命观在其他木雕中一以贯之。非洲艺术家以娴熟的创造力将他们对生命的敏感、敬畏和深切体验融于作品之中,使木雕富有了如树木般的旺盛生命力。本次展览以“生命之树”为主题,就是期望观众在作品中能够感受到非洲木雕艺术的这种生命寓意。

群雕像柱

群雕像柱(局部)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五层19-21号展厅,将跨年展出至2019年1月21日。(周一闭馆)
编辑:杨岚
关键词:非洲 木雕 中国 艺术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