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杜宇玮:金融发展须避免走入新的误区
作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杜宇玮
金融杠杆率并非越低越好,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情况,当前应采取总量层面的“稳杠杆”、结构层面的“去杠杆”和效率层面的“优杠杆”相结合的策略。
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指出:“今年是国际金融?;⑸?0周年”,“尽管世界经济整体保持增长,但?;纳畈愦斡跋烊晕聪??!闭馑得?十年之后,我们仍未彻底走出国际金融?;囊跤?。反思、吸取国际金融?;慕萄?同时结合金融业的最新发展,避免走入新的不良误区,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误区:金融创新越多越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金融需求多元化、特色化趋势下,以金融产品、服务、工具和机构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创新无疑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金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其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管理的难度,若处理不当会引发地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从而会对整个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性。首先,创新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失败率,越是创新越需要监管。其次,金融创新归根到底是用来服务实体经济的,因而不能过于激进而超越实体经济发展,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最后,现在很多所谓金融创新其实是“伪创新”。许多金融机构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以创新之名开发了不少跨行业、跨市场、长链条、层层嵌套和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然而,这些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规避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限制,本质上是更大范围地扩大杠杆,通过各种形式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从而实现贷款利差。更严重的是,这类创新产品中的不少资金最终流向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既增加了金融体系风险隐患,又由于链条较长而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这些“伪创新”往往容易酿成意外的金融风险,近些年诸多互联网金融和P2P企业卷钱“跑路”便是例证。因此,为了提供更多的综合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优质高效金融服务,金融创新是必要的,但也需要适度,需要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和协调,构建一个好的金融服务平台和监管体系。
规模误区:金融业规模越大越好。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之一。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业规模逐年扩大,品种渐全。但是,从供给效率来看,大量的货币投放并未让实体企业感受到融资的便利性,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流动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商业银行往往通过对大企业给予大额度贷款和大量超额授信,导致大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持续攀升,房地产、基建等行业贷款占比较高,大量“僵尸企业”占用了较多信贷资源,而中小微民营企业则仍然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金融业规??焖僭龀ば问葡?“脱实向虚”趋势显著,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也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因此,金融业发展规模必须适应实体经济增长的需求。如果金融业发展明显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那么无论对金融业本身还是对实体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同时,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误区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杠杆误区:金融杠杆率越低越好。杠杆是金融的天然属性之一,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渠道。一般认为,杠杆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适度的杠杆率有助于经济增长,但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后就会抑制经济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徒改旯墒幸斐2ǘ纪瓜至私鹑诟芨说奈:?从而使杠杆率水平一度被视为系统性?;脑ぞ副?。但这并不意味着杠杆率越低越好。首先,从金融运行机制来看,当前所有商业银行都带有金融杠杆,这也使得金融产品能够让投资者相对便捷地管理风险。目前,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杠杆率也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其次,从金融风险来看,金融?;目赡苄圆皇侨【鲇诟芨寺仕礁叩?而是与杠杆率上升速度和债务偿付能力密切相关。野村证券提出的“5-30”规则说明,发生?;暗奈迥?信贷占GDP的比重一般都要上升30%以上。国际经验也表明,杠杆率在短期内快速飙升是导致金融?;闹匾蛑?。实际上,杠杆率的上升之所以会抑制经济增长,是因为杠杆率过高会加重实体经济债务和利息负担。但是如果杠杆率高,而偿付能力却有保障,那么出现金融?;目赡苄院艿?。因此,需要关注的不是杠杆率的绝对水平,而是杠杆率的上升速度和债务偿付能力。最后,过分追求低杠杆率而一味地降杠杆,既不符合金融运行的规律,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2015年我国股市的异常波动也已充分体现了金融杠杆过快下降的危害。再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国有企业杠杆率较高而民营企业的杠杆率较低的现实,应当采取总量层面的“稳杠杆”、结构层面的“去杠杆”和效率层面的“优杠杆”策略。即将杠杆率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同时提高民营企业杠杆率,并让金融主体有足够的杠杆使用空间来服务实体经济。
监管误区:金融监管越严越好。既然金融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金融监管,那么是否意味着金融监管力度越强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金融创新难免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同时也会给传统金融业带来冲击。但是,如果对金融创新的一些暂时性负面效应采取“一刀切”做法,无异于因噎废食,会阻碍金融资源引入实体经济渠道的畅通,从而不利于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其次,金融监管政策存在滞后效应,这会造成在一定时期内监管压力的累积而不利于金融创新的正???从而影响监管政策的执行效果。最后,监管政策本身还存在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方面,即金融创新是否以及何时会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由于传统金融格局的利益固化,监管部门可能阻挠有益的金融创新进入市场,或仅仅批准金融新产品与新服务的某些功能,使得金融创新达不到预期效果和收益,从而失去了市场先机与创新红利。因此,与加强监管相比,更重要的是改善监管,强调依法、适度、有效地监管金融创新,使之更好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关键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积极促进作用。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稳步推进金融业有序健康发展。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业,既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又依赖于实体经济发展。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实体经济为本,建立合理的市场化机制,引导和稳步推进金融业有序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作用,形成“虚”与“实”良性互动的经济运行局面。其次,对于地方金融机构而言,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和导向,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而非本身的利润作为评价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强化金融服务的创新导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战略目标,重要任务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路径和抓手之一是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此,不同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传统金融服务的要素集聚和经济增长导向,现代金融要强化创新导向,通过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创业,促使金融资源向关键创新领域和重要创新载体集聚,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发挥金融服务的资源配置功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具有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挑选优质投资、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等多方面的功能,从而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工具。以商业银行为例,其可以通过盘活沉淀低效产业和部门的信贷资源,转而投向更有发展潜力和效率的实体经济部门,矫正要素资源的错配和扭曲,优化信贷结构,从而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加大面向新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坚实支撑。金融机构需要把信贷资源向新经济领域倾斜,同时发展专门面向新经济发展的特色金融业务。具体来说,重点支持以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为重点的智能经济,以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枢纽经济,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的绿色经济,以创意设计、影视动漫为重点的创意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同时,还要支持传统产业向新模式和新业态升级。比如,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推进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的集成应用,提升重大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等。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金融 误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