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宣勇: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与道路自信
作者: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宣勇
大学发展的实质是大学的基础能力和支撑能力建设与提升的过程,从而服务和推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更进一步来说,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其大学的强盛,哪里是世界大学的中心,哪里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随后该国就成为世界的强国。
“大学为何”与“大学何为”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在理论与实践上一直探究和试图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从“认识论”到“政治论”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纵观近千年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大学发展的实质是大学的基础能力和支撑能力建设与提升的过程,从而服务和推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更进一步来说,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其大学的强盛,哪里是世界大学的中心,哪里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随后该国就成为世界的强国。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八母龇瘛背浞终孟粤烁叩冉逃煊蛑械闹泄厣?体现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
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意味着高校要始终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任务。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存在的依据和发展逻辑。高校要以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为指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社会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快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要坚持以促进学生机会公平为主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制中的高阶阶段,是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过渡从而实现社会分层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更加牵动民心。
从高校外部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阶段,希望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并且有支付能力的群体在迅速增长。但是另一方面,优质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录取途径的公平、移民考生的公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机会公平等备受瞩目。从高校内部来看,不同专业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限、困难群体学生能否获得必要的学习帮助等,都事关学生与家长满意与否。
高校要以提高办学效率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意味着要在现有的规模下提高办学效率。高校办学效率是指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投入与教育成果的产出比例。因此,一方面,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解决“营养不良”——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切实提高办学投入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教育成果的质量。高校教育成果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产出质量。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高校要提高专业建设的效率,遵从高等教育规律,而非短视地被市场信息牵着鼻子走,一窝蜂地举办所谓的“热门专业”,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科研产出质量方面,高校要摒弃“唯论文为中心”的科研成果评价观,转向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科研成果质量观,使高校科研成果能够切实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坚持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意味着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特点,于无形中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和思维方式。
高校要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党治国理政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高校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研究和创新研究,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共同主题和特色主题,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作用,构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
高校要自觉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为党治国理政积极建言献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撑?!度蛑强獗ǜ?017》显示,美国现有1872家智库,位居全球第一,其中75%的智库设在大学。而《2017中国智库报告》指出,在中国排名前20的智库中,高校智库仅有2所。从本质上讲,高校智库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表达路径。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以更大的勇气和使命“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备国家所需”,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上的五大功能,提高高校智库影响决策的生命力和价值,为党治国理政中的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坚持高等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高等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意味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增强“四个自信”,力量在青年、希望在青年、未来在青年。因此,大学必须肩负起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重任,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推动“四个自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中率贝笱Ы逃男路椒ê托侣肪?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实效性。这对于努力创建一流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大学要不断创新机制和路径,把“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落到实处,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而献策献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及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功能,拓宽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的渠道和途径。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体系,有效提升大学的能力。
坚持高等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获得自身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大学究竟应当是独善其身的“象牙塔”,还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动力站”?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就有的疑问。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以社会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存在的逻辑起点,强调知识的政治目的和为国家服务的目的。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德里克·博克所说:“‘走出象牙塔’是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现代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基本功能也在不断地拓展延伸。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取决于其高校功能发挥的深度与广度。19世纪的美国,伴随《莫雷尔土地赠予法》的颁布以及“赠地学院”的出现,社会服务创造性地成为美国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当今中国的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这些使命从根本上都围绕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
中国的大学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下,大学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与自身能力,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的大学必须积极投入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回应并解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大学应当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把目光投向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进步、关注民生问题。大学要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中起到突出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
中国的大学必须更加主动地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升中国的国家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作出贡献。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任务不仅是将国际经验本土化,同时也要将中国经验国际化,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高等教育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国际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精神风貌。
“四个服务”不仅仅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政治要求,其背后隐含的另一个重大命题是对于大学服务国家的能力要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 高校 发展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