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基础美育如何以当代艺术为媒介
前不久在徐冰先生的个展“徐冰:思想与方法”中读到一句话:“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再结合他的《凤凰》、《烟草计划》、《何处染尘?!?、《蜻蜓之眼》等作品,使我立即想到了近期经常听到的“议题”这个名词。议题类似于主题,但感觉更具商榷性、更具锋芒。通过在台湾的学习交流,我们对能够成为“议题”的内容做了如下总结:1.生活的偶发经验2.社会的焦点事件3.各时段普遍的问题存在4.历史与今天5.学校大事记6.来自艺术的共同话题等。15个案例,无论是《末日魅塌域》还是《穿越东糖厂的事关隧道》或是《乌龟逃走了》,从他们议题的生成与选择,到与学生一同面对议题的体验、研究、反思与实践输出,无不体现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脑来搜集资讯,来思考,来创造自己想创造的内容。而这一切的源泉则是他们每天所经历和面对的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自己。这就与“当代艺术回归真实的世俗生活,紧密连结真实生活和跨域统整的表现,针对艺术定义和意义性的探讨,以及对生活议题的价值批判和智慧”就与“视觉艺术教育的内容有着前所未有的契合度”。所以,在提升全民核心素养前提下的基础美术教育,“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是我们美术教师面对特定城市、特定社区、特定校园、以及特定学生群体与个体来设计课程的认识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国际艺术教育协会(InSEA)2010年首尔艺术报告明确提出“艺术教育是教育品质改革重要而且永远的成分,也是社会创造革新的基础动力,必须协助解决今日世界面临的社会及文化冲击”,吴正雄先生所实施的教学实践研究计划正是在强调“学习艺术的教育”和“透过艺术的教育”本质的不同,并努力使这种实践释放着感人的力量。
台湾艺术大学师资培育中心音乐教学兼任教授吴慧琳老师的团队则建构了一套透过文化与理解、审美与思辨、探索与表现,培养具有文化、人文深度内涵的课程,称为卓越艺术计划。该计划鼓励艺术与人文领域教师透过跨校社群的分享与研发,以落实统整课程创新教学。计划目标为:1.提升艺术教学品质,强化艺术教育教学成效与学习品质2.建构优质艺术学习环境,深植学生艺术人文与生活美学涵养3.研发艺术教育系统课程,增进学生艺术体验与生活美学体验。4.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体系,扩大艺术教育资源运用与影响层面。在如此的实践目标下,吴慧琳老师带领丽山国小全校师生1993——1998连续六年建设实施巡回展览艺术课程:1993年《世界的脸谱 认识我们的好朋友》,1994年《荒漠传奇 璀璨再现 敦煌艺术大观》,1995年《飞览伊甸园 从空中看世界 非洲摄影大展》,1996年《东方可观 北宋大观展》,1997年《NIKI的异想世界》,1998年《KAGAYA》。以《NIKI的异想世界》为例(见附表)。
我们可以看到该课程融合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三个领域,包含六大议题,整合多方资源。整个课程设置得科学、完备,每一个主题在融入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跨领域教学、资源开发、活动推广、主题统整教学、校本课程、全员参与各领域都有显著成效。多维的评价检核方式,为我们今后的提高改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方向。面对当今学校的课程竞争,吴慧琳老师的团队所构建的,体现本校特色、有数年规划连续主题的网状课程结构,是我们特别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学校美术团队去年暑期去的香港、深圳、广州交流学习,今年来到台湾。其实在不断教学探索的同时,伴随着我们的是不断的困惑,两年来的学习、讨论、反思与实践,终于让我们越来越清晰。每次学习后带来的思考与新知都让我们兴奋、促使我们改进和努力。但每次深深打动我们的,是这些老师对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和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可救药的勤奋与执着。同时也被台湾老师们的热情、真挚、无私所感动。吴正雄老师在计划书中说到:期待老师和学生都养成诗性智慧、具备哲学思维、探寻精神性价值。
黄静(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
编辑:杨岚
关键词:艺术 生活 课程 教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