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校长不动笔却成第一作者 怎么治?
中小学教科研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发现规律性、创立理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令人痛心的是,中小学教科研(主要是课题)却充斥着虚假之风。除了被人诟病已久的临时抱佛脚式“写”课题,校长(书记)不动笔却成“第一作者”,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诚如《教科研成果署名的那些潜规则》(《中国青年报》8月20日)一文作者所质疑的:没有具体研究,没有花费精力,因为有权,就可以署第一作者之名,就可以把人家的研究成果占为己有,这算不算剽窃呢?谁来治理这种现象呢?
校长不动笔却成“第一作者”,除了会削弱校长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不利于校长的专业发展之外,还会严重败坏教科研风气?!吧狭翰徽铝和帷?,校长不动笔却“著作等身”,广大一线教师们心中会如何想?虽然不可能要求每个校长都是教育家,但校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情怀。如果连基本的求真求实都做不到,又谈何以身示范、教书育人呢?
破解教科研成果署名的潜规则,有两招可以一试。
一是釜底抽薪。校长们之所以热衷于申报课题,是因为课题在评职称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谎灾灰谥俺破郎蟮确矫媸实钡钥翁獾囊?,降低课题的功利性,校长们自然就会失去对课题的“热情”,也就不会太在意什么“第一作者”的名分。当下中小学的很多课题,不仅没有什么科研价值,反而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基础教育阶段,老老实实地上好课,做好一些基础性管理工作,才是根本。正是看到基础教育阶段课题泛滥之弊病,相关部门在职称评审等方面已经出台了淡化教科研要求的政策。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完善,必能发挥釜底抽薪的效果。
二是验明正身。淡化对包括课题在内的教科研要求,并不代表不要教科研,而是引导教师们真正凭借兴趣进行教科研。然而,摒除功利心搞教科研,毕竟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不能完全杜绝校长成“第一作者”的可能性。如果校长真心投入研究,自然无可厚非;反之,必须有相应机制进行防范,而设立“第一作者”现场答辩(聘请异地专家评审)的规则或许不失为首选之策?!暗谝蛔髡摺比绻皇乔琢η孜?,那就极易露馅,校长们还有必要以身险吗?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校长 科研 课题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