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演讲人:冯玉军 演讲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 演讲时间:2018年7月
一。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獬豸
在一些法院、检察院或者大学法学院的门口,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造型怪异的动物塑像,体形大的像牛,小的像羊,全身长着浓密的青毛,体态刚健,类似麒麟,瞪着两个大眼睛,很威严,最奇特是它的脑袋上还长着一只尖尖的犄角,俗称独角兽。这就是獬豸。
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断案神兽。相传它的智慧很高,懂得人言、知道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当人们发生纠纷时,就用角去顶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大恶极的人用角抵死,让那些干了坏事、心怀鬼胎的人十分害怕。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演绎,獬豸的形象差异很大,像马、牛、羊、鹿、狗、狮子、麒麟的都有。
獬豸成为断案神兽,还要从古代传说中皋陶用獬豸断案的故事说起。皋陶是上古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司法长官,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相传他最早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的思想,为四千多年来我国各个时期制定、完善、充实各项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不折不扣的中华“司法鼻祖”。
北京十三陵神道的石獬豸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是应》中写道:“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獬廌)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这个记载的意思是说每当皋陶坐堂听审碰到疑难案件时,也即双方当事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争着说自己清白无辜,事实真假莫辨、很难作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他就命令手下放出天赋异禀的独角羊——獬豸来帮忙。如果那个人有罪,獬豸就会用角顶他;如果没有罪,就不会顶,由此代表神明圆满地解决这个案件。
那么,皋陶大法官为什么要炮制出“獬豸能代神断案”的故事呢?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角度看,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法官在升堂问案的时候,诉讼双方基于自己的核心利益,都会竭尽全力地自证清白,拿出很多证据指认对方的罪行。而在古代社会十分落后的技术条件下,收集全部证据、复原事实真相的能力极其有限。纵然可以采取现场查证、逻辑推理甚或严刑拷打的办法,也未必都能找到如山铁证,一举破案。再从主观角度看,法官面对被控犯罪的嫌疑人,到底谁是作奸犯科的坏人、谁是无辜蒙冤的好人,他们的脸上是绝对不会写出来的。法官眼睛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相,耳朵听到的未必都是真话,面对当事人所讲的相互矛盾的故事、举出的真假莫辨的证据,法官经常处于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和矛盾当中。这时候如果真的有獬豸出来帮忙,一则帮助法官明辨是非好坏,当断则断;二则体现神的旨意,强化法官的自我心证。古人敬畏大自然、非常迷信,在他们眼中,獬豸就是神灵的化身,它用角顶谁,谁就真的有罪,因为它代表着神灵的裁判,必须无条件服从。由此还会产生出某种一切冤假错案都不会发生、正义必将得到伸张的幻象,这乃是文化发生学意义上的必然结果。从这个角度说,古人臆造出神兽獬豸,未尝不能对司法官员产生警示作用,也是给经常蒙冤受苦的老百姓的一种心灵慰藉。
这种法律文化更为有趣的寓意还藏在法律的“法”字当中:现在的“法”是三点水、一个去,古体字却写作“灋”。从汉语造字的角度看,它属于典型的“合体”会意字,即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通过合并字形或字义来表达该字的完整意思。关于“灋”字,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语义解释出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触不直者去之,从去?!闭舛尉涿园韵氯阋馑迹?1)法者,刑也。这说明,法与刑在中国古代是同义的。“刑”字直观地看,就是有刀置于石边,真可谓“磨刀霍霍向犯人”。古语有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意思是说,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实施严刑峻法的目的,就是要保卫政权、镇压反抗。(2)平之如水,从水。俗话说字从物象,法为水旁,而不是金、木、火、土之类,表明古人给代表公平正义的“法”字找到的自然物象是“水”,唯有水最能反映公平正义——降雨会填平地面上的坎坷沟渠,河水从高处流下最终汇入平坦广阔的大海。法律要求人们待人处事要一视同仁、公允持平,“平之如水”“一碗水端平”也就是这个意思。(3)廌,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这和前面说“皋陶治狱”的故事是一以贯之的。在法官的验证监督下,獬豸冲着不正直、干坏事的嫌疑人顶过去,顶到谁谁就“去”。说不定皋陶这时候一声断喝“拉出去斩了”!这人小命就没了。
由此看来,“灋”字很有深意,水、獬豸、去三者合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古人造字的神妙之处和高超智慧:一是代表古代国家强权,具有镇压反抗、威慑刑杀之意;二是希望法官明断曲直、惩恶扬善;三是要求对案件公平裁判,法律适用一律平等,如遇不法冥顽之徒,就应坚决惩处。在这个“法”字里,蕴涵了古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和社会价值观。虽说到了当代,我们推行简化字,“灋”已经成为如今的“法”,原来的“廌”字被隐去,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却不会消失。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法律 古代 中国 思想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