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90后“好吃”小夫妻:胡同深处守护老北京最后一碗烂肉面







◎文并摄/武冰聪
从地铁灯市口站出来拐个弯,就是干面胡同,再往里走,能看见大爷坐在四合院门口的椅子上穿着跨栏背心摇蒲扇,大妈哄着小孙子在门墩儿旁边玩,姑娘推着自行车进了院门,院门里铁丝绳上挂着新洗的衣服。这里和四九城里无数条大大小小的胡同一样,每一帧画面都放映着地道老北京人的生活。
干面胡同的35号,也是一处住着居民的四合院,但又比别处热闹不少,小院门口人来人往,有时候还自觉排成一队。因为律姥姥京味面馆就开在这里,许多食客慕名而来,想尝一尝老北京的最后一碗烂肉面。我们联系到面馆老板梁晨,一起聊一聊烂肉面的故事和他从小关于吃的感情。
梁晨1992年生于北京,是标准的“90后”,律姥姥京味面馆是梁晨以姥姥律淑珍的名字命名的,这是因为梁晨做面的手艺都是跟着姥姥学来的。虽然当初按部就班地高考,读挺热门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之后找到港企的工作,但梁晨还是始终喜爱着做饭,工作两年之后就辞职接下了姥姥的手艺开起面馆。
如今姥姥年事已高,店里由梁晨掌勺,老板娘靳昕负责煮面、打下手。年轻的夫妻俩就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里,守护北京城的最后一份烂肉面。
四合院里的小面馆和地道的北京风味
律姥姥京味面馆没有牌匾、没有招幌,更没有服务人员在门口招揽生意,向着街的一扇玻璃窗上写着店名和几种主营吃食,告诉前来的食客没找错地方。它是居民区里的一间小平房,整个店面算上后厨面积也不到20平方米。一年多前,胡同治理“拆墙打洞”,街上的好些商铺没了,面馆的正门也被封堵,客人用餐要先拐进四合院,穿过煮面的厨房再进入餐厅。餐厅里放两大两小四张桌子,坐满了也超不过16个人。赶上工作日的中午,周边上班的员工都出来吃饭,小店门口就排起队来?!芭哦硬荒芡镎荆荒芡好趴诠?,不然会影响院里居民休息?!?/p>
就这样一间没有门脸、稍显逼仄的店铺,却能让食客在中午排上半小时的队,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里的面条家常、地道。品类丰富的老北京家常面食是律姥姥京味面馆最大的特色,烂肉面、拨鱼儿凉粉、麻酱烧饼、羊肉汆面、炸酱面、锅挑儿臭豆腐面,菜谱上都是简单合口的菜色。梁晨还会根据时令调整菜单,入夏的麻酱凉面,冬天的手包水饺,梁晨说,“不时不食,东西吃对了季节吃着才舒服”。
不仅食物的种类是老北京风味,做法也按照老北京家常的来。哪种面是锅挑,哪种面要过水,梁晨心里门清儿;每天清早和面、擀面,梁晨还要先看好了天气预报?!耙且跆煜掠?,空气湿度大,面吸水就容易软,得和硬点?!?/p>
店里不从外面买现成的食物,保证新鲜和干净,梁晨想做出北京人家里的味道。每天早晨梁晨自己和面、擀面,再到附近的南小街菜市场和对面的金宝街店采买食材,上午下午各去一次,按照每天的客流量采购。九十点钟炖肉、做卤的工夫,梁晨再烙上几个麻酱烧饼?!坝腥司醯贸悦嫣跚芬豢冢桶妥派毡??!毙矶嗫腿艘豢祭吹昀锸窍氤酝肜萌饷娉⒏鲂孪?,后来见老板自己也吃店里的饭,觉得干净卫生就经常来吃了。
姥姥律淑珍和一碗家传的烂肉面
大茶馆烂肉面是店里主打的招牌,也是四九城里的独一份。曾经烂肉面是北京城随处可见的餐食,而发展至今却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闪撼康睦牙崖墒缯淙凑莆兆耪饷爬鲜忠?。
姥姥律淑珍是满族正黄旗舒穆禄氏,1946年出生在北京,16岁参加工作,在虎坊桥的前进棉织厂当炊事员,退休后被返聘担任小灶厨师,可以说一直和做吃的打交道。由于工作原因,姥姥拿手的荤菜素菜、传统面食数量繁多,从来没觉得自己会做烂肉面是个绝活手艺。
梁晨告诉我们,“姥姥会做烂肉面,是因为姥姥的奶奶家清末民初就是在北京开大茶馆的?!鼻逭煌品院?,贵族的生活不复往日,好茶叶卖不出去,茶馆经营就萧条起来?!袄牙训哪棠叹痛橇嘶锛疲约赫粕鬃隼萌饷?,姥姥就是那时候跟着学会的?!辈唤鍪Τ械氐?,律姥姥能把烂肉面的手艺保留下来,也有后来工作中应用的缘故。“当时那个年代,赶上有政治任务,单位里职工晚上就得加班。加班单位管饭,姥姥家离得近就留下给加班的工人们做饭。领导就说律师傅给做点什么吃呢,姥姥就想起说做烂肉面,吃得饱、成本不高还做得快。当时姥姥做的烂肉面在单位也挺出名?!?/p>
梁晨第一次听说烂肉面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老舍先生的《茶馆》被选进了教材。小梁晨见课文里有烂肉面这么个吃食,就拿着课本问姥姥,烂肉面是什么,您会做吗?姥姥说会,就给梁晨做了一碗,这么一碗咸鲜口的打卤面就让小梁晨记在了心里。
说起烂肉面,梁晨不仅会做,也了解它背后的历史?!袄萌饷嫫涫稻褪且桓銮钊死郑ド钐跫缓?,老百姓吃不上肉,能有个肉丝尝味儿就算是吃着肉了。烂肉不是说炖的烂糊的肉,而是零碎下脚料,做这个卤用的也是好的东西剩下的,像肉末、碎木耳、糠萝卜、白菜帮子,有什么就往锅里放什么?!崩萌饷娉鱿衷诖蟛韫?、二荤铺、饭摊儿,都是老百姓日常能接触到的地方,吃烂肉面的顾客也大多是干力气活的底层人民。“弄两口大锅,一锅面一锅卤,吃碗烂肉面力工们就又拉车、卸车去了。有史可查的,清末民初那会儿,萝卜白菜是三四个大子儿一斤,一碗烂肉面俩大子儿,可见这东西是多么廉价了?!?/p>
梁晨做烂肉面的手艺自姥姥传下来,还秉承着大茶馆的味道,做法和口味都按照当年的配方,只是在用料上做了细微的改变?!跋衷诜诺木筒皇撬槿饬耍际敲刻烊ナ谐∩下蚶吹男孪实闹砣?、牛肉,里面放的萝卜、木耳也不是边角料了?!?/p>
为了守护一碗面的味道立下了规矩
梁晨开店好交朋友,凡是进来吃面的他都热情张罗着问您吃点什么,客人吃完了出门,梁晨也会跟上一句“慢走啊,哥们儿”,赶上店里不忙梁晨也愿意坐下和熟客闲聊几句??删褪钦饷锤鏊婧偷睦习?,说起开店的规矩却是不容一点破坏。
规矩一是坚持不打包、不外卖。现如今外卖行业发展势头好,手机一点不仅方便了食客,也让餐馆的生意好了不少,可是梁晨却坚持不引进。“我也知道做外卖赚钱,但是咱北京人吃面条,都是出锅之后马上吃,吃的就是爽滑劲儿。手擀面要是出锅放上三分钟,肯定坨了。我觉得食物本身比赚钱更重要?!?/p>
规矩二是不做合资、不开分店。曾经有人注意到梁晨做面的手艺,就找他谈合资,人家问梁晨面做得快不快,做一碗需要几分钟?梁晨说,从切面、煮面、浇卤到最后上桌,平均下来一碗面的成本是六七分钟。对方老板觉得,要压缩到两分钟左右才能适应市场、实现盈利。梁晨觉得生意谈不成了,通过这次经历也让梁晨坚定了不扩大店面的决心?!耙晃兜匾罂焖俸臀颐堑昀锏南敕ú灰恢?,传统手工做出来的东西就是需要时间成本,这样才能把东西做好。用机器切面、雇别人做卤,就保证不了我自己对味道和质量的要求?!?/p>
规矩三是保质保量,让顾客“吃完不骂街”。梁晨开店之前,姥姥就给外孙立下“三不”的规矩:不偷工减料;不弄虚作假;不缺斤短两。梁晨觉得,做好一碗面条其实不难,只要把东西放足了,味道做香了,就是很好的一碗面。店里的爆款羊肉汆面,每天限量十碗,售完为止。“因为一条羊腿上就切下来这么多肉,再多也没有了?!钡昀锊涣羰7梗刻斓氖巢亩际切侣蛐伦?。“您自己都不愿意吃剩饭,哪儿能给客人吃呢?所以宁可欠一点,也不剩下来回热完再上桌?!?/p>
梁晨说,开店虽然辛苦,但是他还是想继续做下去。“我是家里几辈都生活在北京的北京孩子,赶上了家里有这个手艺,就有责任把它传下去?!?/p>
小面馆里的回忆和人情味儿
面馆里空间不大,也没有过多的装潢,几点简单的修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
进店左手边的墙壁上,也铺上了“壁纸”,仔细一看都是1963年发行的泛着黄的老报纸,有《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十来张报纸就铺满了一面墙。赶上等面的工夫,食客们也能起身看看五十多年前的新闻。那一年周总理同锡兰总理进行了会谈,中印边境问题频出,尼克松访华之前官方还称呼美帝国主义。关于旧报纸,梁晨也给我们介绍了其中的含义?!袄牙咽?963年上班的,所以单门都挑了这一年的报纸,也是让人专门找来的这么几张,挂在墙上挺有纪念意义。”
这面墙上,还高低错落地挂着三个木板做的置物架,陈设的几样东西也有点来历。搪瓷的茶缸子、红漆的铁皮暖壶,还有旧台灯、老式收音机、瓷瓶子,都是几十年前老北京寻常人家的生活用品。这些旧物都是周边街坊邻居、熟识的客人拿来的,摆上它们店里也有了家里的感觉,面条似乎也有了家里的味道。
除去摆设的物件,置物架上还有大大小小四五个酒瓶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牛栏山、红星好几种二锅头,每瓶里头还都多少装着酒?!罢舛际鞘炜突蛘吒浇址焕闯苑勾嬖谡舛木疲细缂父隼闯悦?,一顿喝不了多少,就存在上头下回来接着喝?!彼娴木屏撼慷几亲?,“以前北京的馆子都这样,现在越来越少了??瓴荒苤蝗锨蝗先耍庾雎蚵裘挥腥饲槲抖隙ú恍??!?/p>
店里最珍贵的陈设是一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茶馆》的海报,梁晨给它镶了玻璃框,挂在律姥姥介绍的旁边,我们也一起分享了它的故事?!罢夥1ㄊ蔷缭豪镎盘男1?,市面上找不到,是当时北京人艺公演《茶馆》的时候,濮存昕老师托人捎过来的?!钡昀锏氖炜陀胁簧偃艘盏南访?,这碗烂肉面的故事就受到了“常四爷”濮存昕的关注,赠送了海报表达对小伙子把烂肉面传承下去的赞赏。今年6月16日,正好是话剧《茶馆》在人艺舞台上度过的60周年,公演达到700场,梁晨将海报挂在墙上,致敬一个时代的北京文化。
做自己的90后“好吃”小夫妻
梁晨小时候跟着姥姥姥爷长大,姥姥是大食堂的炊事员,姥爷是东兴楼的大厨,这就给了梁晨从小接触美食、了解做饭的机会。再大一点,梁晨对做饭的兴趣就更加显露出来,别的小朋友看动画片的时候,梁晨却爱看美食栏目,研究食物的做法。姥姥姥爷看孩子真的喜欢,就亲自教他手艺,红案、白案、切墩儿、颠勺,梁晨都系统地学过。但是姥姥姥爷一辈子做厨师,都知道厨子是勤行,太辛苦,只许外孙学手艺,不准当职业。
后来梁晨按部就班地参加高考,在北京农学院读挺热门的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时梁晨认识了妻子靳昕,妻子的支持也成为后来梁晨开面馆、当厨师、研究美食的主要原因。
梁晨和靳昕是大学时候的同班同学,两人爱好一致,喜欢做饭、喜欢品尝美食和自在的简单生活。决定开店之前,他们也有过一段普通白领的日子。毕业之后,梁晨在一家香港企业做市场,靳昕去了留学中介工作,收入可观,也有固定的假期。但是两人并不喜欢当时的生活状态,职场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疲于应对,高压的快节奏生活也不是他们喜欢的方式。梁晨回忆,“当时我看见公司楼下开面馆的北京大姐坐在门口剥葱,就觉得特羡慕,想我什么时候也能这么生活呢。”于是经过一番考察,两人盘下家不远的商铺,辞职开店。过上了曾经的理想生活,却比上班更加辛苦。自打小两口开起面馆,几乎就全年无休,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靳昕说,每年只有春节到初七休息那么几天,另外就是赶上房屋整改的时候,两人能出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年多之前在东南亚学会了潜水,夫妻俩的旅行计划就可以概括为“美食潜水购物之旅”。凡是去旅游的地方,好吃的得多,人家就是奔着吃去的。两次台湾自由行,两人吃了将近200家店,算下来一天吃六七顿饭?!拔颐锹糜喂涞木暗愣际窃谌フ也吞穆飞希允侵魈??!背雒胖敖吭谛”旧狭谐鱿肴サ牡辏囊患沂敲灼淞植吞?,有什么特色菜,都了解得特别细致,梁晨负责规划线路、计算时间,一定要完整地把想去的店吃一圈。
除了“好吃”,夫妻俩也喜欢潜水,所以去东南亚旅游就多一些。几次下来,他们不仅把东南亚能吃的美食尝了一个遍,也找出了采购上的门道?!拔颐遣幌袢思宜频?,买好多化妆品、纪念品,我们背的一箱子几乎全是调料?!碧ㄍ宓慕从汀⒙砝次餮堑暮诤肥撬堑淖畎?,有几次粉末状的调料带得多了还被海关拦下来检查。
梁晨和靳昕把对于吃的热爱融入生活里,品尝美食和制作美食都是他们最享受的事情。梁晨觉得,真正的美食不一定是大家都喜欢的味道,但它是用手艺、用心做出来的食物。
中午的最后一拨客人三点多离开,小面馆冷清下来。梁晨又走进小厨房,切好象牙白萝卜放进锅里,准备晚上的卤,起了锅再回到池子边把碗洗了。还没到饭点上人的时候,靳昕就能靠在墙边看会儿手机,这是一天里难得的休息时间。五点多新一拨客人来的时候,小两口又会忙活起来,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们“今儿吃点什么?”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90后 “好吃”小夫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