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李勇杰:刀尖上的“勇者”之舞
李勇杰教授为患者做立体定向手术。受访者供图
一手开创中国功能神经外科学、国内“细胞刀第一人”……在中国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李勇杰是一个“神话”。在层层耀眼的光环之下,本质上,他永远是一位不断探索新领域的科学家型医生、一位挡在通往死神和疾病之路上的医者。
李勇杰是79级大学生——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大学生。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出国留学潮,他负笈西游学得“一手”真功夫;虽然拿到绿卡,却毅然放弃选择回国,短短20年间开创并引领一个学科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正值改革开放40年之际,李勇杰主编的150万字的《功能神经外科学》一书出版。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时代……
翻开《功能神经外科学》,走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暨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走近李勇杰团队,了解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仿佛看到一幕幕刀尖上的“勇者”之舞,精彩舞技里是永不停歇的脚步……
湖北罗田人郑心意的命运,在“而立”之年被彻底改变了。
他扭曲如麻花一样的身体终于不再痉挛、抖动,不受控制的嘴唇、舌头也终于能稳稳地吐出一声“谢谢”。
在郑心意命运的“分岔口”,他的主治医生、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微笑地站在那里——正是他和他的团队通过手术,实现了“中国阿甘”曾破碎一地的梦想。
7月12日,是中国第一台“细胞刀”手术20年纪念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连续10年成为全球脑起搏器植入量第一的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暨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一探究竟。
1979年考入北大,1994年留学,20年前回国创办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几年前开始探索社会办医、建立门诊部,帮助更多的人看上病、看好病……近40年的时光年轮里,李勇杰的命运和一个学科、一个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睁眼看世界:
从“细胞刀第一人”到“一粒种子”
人类大脑,堪称世界上最神奇最复杂的物质之一。而要在大脑上动“刀”,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真功夫”。
李勇杰治愈郑心意的那台手术,名为“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简单地说,就是在人脑的深处放入电极。其科学原理是:人类肌体的运动障碍是因为一些脑细胞发生了病变,通过对病变细胞加以电刺激,能控制和调节它们发病的症状。
这样的手术听似简单,其实人类直到19世纪末才认识到人脑与意识、行为的关系。而利用外科手术精准地治疗大脑组织,则要追溯到1947年立体定向技术的出现——当时,这一技术针对的病症正是被称为“不死癌症”的帕金森病。
最初病人的手脚表现出节律性震颤,行动迟缓,系鞋带、纽扣,穿脱鞋袜困难,患病后5至15年渐渐丧失活动能力……帕金森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时期。拳王阿里、数学家陈景润等都不幸罹患这种疾病。
1994年,刚刚出国攻读博士后的李勇杰第一次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这是一种通过毁损脑内“震颤细胞”从而停止病人肌体震颤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细胞刀”。
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手术,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人脑内植入刺激电极,通过体外??刈爸玫骺啬阅诘缂拇碳げ问?以控制和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是人类实现“脑-机对话”梦想最成功的案例。
“这种脑深部刺激器,又称脑起搏器,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医学界治疗功能性脑病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以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最为成熟和常见?!笔敝两袢?李勇杰仍记得那一刻的震撼。
手术室里接受治疗的病人,经过颅内准确定位后,一个很细的电极深入她的大脑,找到病变的异常细胞,然后通过射频加热的办法将其“破坏”。几秒钟之内,病人右手剧烈的震颤消失了,她的泪水涌出眼眶:“哦,天哪,它(抖动)停了,10年了……”
“整个世界好像寂静下来,我只能听见内心深处的声音:一定要掌握这项技术!”57岁的李勇杰,永远不会忘记决定自己未来学术方向乃至人生命运的那一刻。
当时,这一先进的手术技术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医生们还把帕金森病叫做“震颤麻痹”。早已是国内医学博士、行医数年的李勇杰很清楚,中国患有像帕金森病这样的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的患者多达数千万人,急需高水平的脑外科手术介入治疗。
博士后毕业后,李勇杰毫不犹豫地加入当时世界上久负盛名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仅用两年时间就掌握了“细胞刀”的全部技术。
“中国有那么多病人,我要回国,把学到的技术带回来!”李勇杰内心的声音再次响起。舒适的生活、整洁的环境、美国的绿卡……什么也不能阻止他回国的脚步。
“我走得义无返顾?!崩钣陆芗岫ǖ厮怠?/p>
1998年7月12日,中国第一台“细胞刀”手术在宣武医院开始了。学成归国的李勇杰是主刀大夫,也是麻醉师、影像师、护士……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台“高精尖”的手术是怎么做的,他需要亲自把控每一道环节。
打头架、带病人去核磁室做脑扫描、手术靶点定位、靶点位置计算、开颅、钻孔、将极细的穿刺针穿入抵达靶点位置、沿针道插入一根微电极……不知不觉,8个小时过去了,沉浸其中的李勇杰丝毫不觉,围观的医生、护士看到:电极定位的误差不超过1毫米,病人颤抖的手在术中渐渐停了下来。
“人的大脑是个黑盒子,立体定向技术有点像GPS,必须准确到毫米?!崩钣陆芩?。
《功能神经外科通讯》是研究所办的同行交流的刊物,2012年4月出版的总第10期封面是一幅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在殖民者压迫下,对准不远处儿子头顶上的苹果拉弓射箭的画面。
“穿越遥远的时空,我们在捕捉画面中威廉姆的呼吸,切诊他的脉搏,心有戚戚,惺惺相惜,对那情那景感同身受。”李勇杰在杂志扉页撰文《勇气与担当铸就荣耀》一文中表示,“因为,我们的职业是治病救人的医生,疾病是‘魔’,医生是张弓搭箭者。面对患者求助甚至绝望的眼神,面对疾病疑难和复杂性的挑战,面对治疗工作带来的医学风险和社会学风险,我们每天都接受着考验和挑战。这不仅需要我们对自身知识与技能的信心,还挑战我们的勇气和担当?!?/p>
神经外科手术,特别是立体定向手术,恰似弯弓射苹果。
“这要求高度的精准,不允许有丝毫差错,才能保证患者于无恙,且‘射’疾患于无影无形?!崩钣陆芩怠?/p>
“感觉太神奇了。”目睹手术全程的医生鲁晓利记得,手术成功后,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到1998年年底,李勇杰团队每月已能做几十台“细胞刀”手术,一套科学的手术标准流程随之建立,手术时间也随之缩短到平均两个小时。
“我只是一粒种子,把这项技术带回国,到处开花结果?!北挥跋赴兜谝蝗恕钡睦钣陆芮榈厮?如果说自己有何贡献,那就是让立体定向技术在中国发展得更为精细,更有安全保障。
帕金森病,是运动障碍病最为常见的一种。流行病学统计显示中国有200万患者,占全球总患病人数的40%。由于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还在增加,已成为中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之一。
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痹论》一书中确认了帕金森病,此后国际医学界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种疾病。
“今年是帕金森病被确认的201年?!崩钣陆芩?“我出国之前,国外用帕金森病这个称呼已经100多年了,这个病在国内还叫‘震颤麻痹’。现在国内也都叫帕金森病了,这就是大家睁眼看世界的结果?!?/p>
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开创和探索,使无数患者看到了希望。
截至2018年7月12日,20年的时间里,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共为6690例运动障碍病患者实施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涉及13类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帕金森病占3/4以上,其次是原发性震颤(10.87%)、肌张力障碍(7.17%),其他的运动障碍病仅占5.74%??包括脑瘫、抽动症、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不随意运动、舞蹈病等。
“回国刚开始三五年,我们是孤独地战斗。最近五六年,各地医院、大学都迫不及待要发展功能神经外科了?!崩钣陆芩?。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医生 手术 神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