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建构文艺理论中国话语
既要深入思考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彰显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又要注重与世界其他民族经验的互鉴,在不同文化、不同范式对话沟通中超越地方性和民族性,获得其普遍意义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一时代也应有一时代的文艺理论构建。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实践呼唤伟大史诗,也呼唤文艺理论工作者着眼新现实、提炼新话语、推动新实践,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新实践呼唤新理论
当今中国,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其艺术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文艺市场格局不断变化;文化与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加速融合,催生出很多契合时代特点、创新表现方式的文艺新业态、新形态;与此同时,文艺作品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和欣赏习惯也在发生巨变。这种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嬗变,既包括传统文艺突破已有气象,越发彰显时代精神,更包括那些带有当今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综艺、动漫、游戏、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文艺形式不断走进人们生活世界,焕新社会文化生态。新老文艺人都力求以不同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创造着更加崭新多样的文化需求。
这种丰富无比、充满变化的文艺新格局,预示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巨大机遇。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新时代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文明不断提升的时代,是人民文化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创意激情不断洋溢的时代,是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从文艺高原不断迈向文艺高峰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在全球舞台上以其文艺精品与他国文艺同台竞技、不断提升话语权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面对新的文艺实践及时思考,回应文艺现实不断提出的时代课题,帮助人们认识身处的文化方位,理解新文艺形式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和效果,探索如何创作更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有益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文艺作品。
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艺繁荣态势体现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彰显具有独特思想理念和审美追求的中华美学精神,又以其文明指向的一致性沟通人类审美共通感和共同精神追求。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世界越来越重视中国,越来越需要中国发声,需要中国为世界贡献独特声响和亮丽色彩,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中国话语体系的需求因此越发强烈。与此同时,文艺精品涌现和当代文艺经典化,亟须建构基于中国审美经验、有效解答中国问题的理论话语,立足中国文化主体性进行美学阐释和文艺理论研究。
真问题孕育新话语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摆脱一味追随西方文论的研究方式,积极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中国话语,解释新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自主引导中国文艺前进方向。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严肃指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对于契合时代特点生长于中国大地上的文艺作品、文化现象,绝不能滥用西方审美经验和批评范式进行裁剪,更不能不加分辨地用西方理论话语强制阐释。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西方文艺理论确实提供过学术滋养和有益借鉴,推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学科建设,也助力中国文论和美学学术研究的深入。然而,西方理论在其原生领域的有效性并不代表“理论旅行”和简单移植后完全适用中国文艺现实,实际上常?;岱⑸砺畚蠖粱蚺で爸泄椤倍恐撇椭泄囊蘸臀幕质档南窒?。实践中有两种研究倾向需要反思:一是滥用西方理论,术语满天飞,却越来越远离中国问题;二是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陷入自身话语复制,从理论到理论,越来越远离文艺现实。近年来,文艺理论界对“强制阐释论”集中讨论批判就是重要的理论反思。其实,虽深受西方文论影响,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自觉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一些学者反思西方文论阐释中国文艺现象的有效性问题,呼吁中国学者发出中国声音,强调中国文论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近年来“中国话语”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热点,“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建构”也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计划。这反映当代学界话语主体意识的觉醒,通过提炼文艺理论中国话语以克服中西文论交流中的“失语”状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文化秩序建构。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是基于中国文艺繁荣兴盛的现实,基于中国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支撑,既是中国文论自主原创的内在诉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理论的生命力不在于自身逻辑推演,而是来自对现实的回应。建构文艺理论中国话语体系,彰显中华文化立场和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唯此,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才能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要深入思考中国当代文艺发展道路。有效解释中国问题本身就是当代中国人对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文论只有真正解释中国,才能有效解释世界。这里所说的中国文论不是基于本土资源的文化部落主义式的自说自话,它必须从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中汲取养分,在充分开放交流的国际学术话语中张扬“中国性”。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当代中国的,其相互通约的底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共同精神追求。究其根本,“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敝泄晒ψ叱鲆惶醪煌谖鞣降南执?,必然有其价值感召力和理论普适性,这种价值和理论需要充分阐释,相应学术话语体系也亟待建构。中国文艺理论应着重探讨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及其主流话语表达形态,着重研究中国独特的审美经验,文艺理论研究范式和批评话语建构围绕这种独特经验展开,并在不同文化、不同范式对话沟通中超越地方性和民族性,获得其普遍意义。
其中,厘清“中国经验”内涵及其复杂关联是关键?;谥泄竺谰榈闹泄囊绽砺刍坝锾逑担Φ笔且惶子懈弑媸抖扔治澜缙毡槔斫夂腿贤难醺拍詈屠砺厶逑?。其关键词提炼和标识性符号建构,既要看到中国经验独特性,又要注重与世界其他民族经验的互鉴。如此才能塑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文论话语,也让外国人不仅听得到、看得到,而且听得进去、看得明白。简言之,既要文明互鉴,又要关注文明异质性,不能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窠臼,也不能落入文化部落主义泥潭。
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要基于中国文艺和审美现实,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艺书写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普通中国人的心理情感变化及其价值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观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文明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文艺才能说“中国话”,也才能说“世界语”。这样的中国理论才能有效阐释中国道路,才能推动建成新时代文艺高峰,为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精神价值。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中国 话语 文艺理论 文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