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物新感节移 养生随运气
中医治病养生讲求“天人相应”之理,遵循自然规律,顺时颐养,《黄帝内经》有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最能体现“天人合一”优势特色。
“四序相错行”“物新感节移”,又到仲夏,我国江南地区已进入梅雨时节。从运气角度看今年的气候特点:2018戊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徵火运,全年气候寒热变化较大,雨水分布不均,夏天寒、湿会偏重。因此今年除了遵循“夜卧早起”“使志无怒”的“夏三月”养生原则外,更要结合运气特点加以调摄。
不可贪凉以伤阳
中医重视人体阳气的顾护,《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笔敝林傧?,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夏至一阴长”,阴气已悄然渐增,正如宋人张耒在《夏至》中所言“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人体出汗后,腠理疏松,更容易感受外邪侵袭,所以不可嗜食冷饮、贪凉空调,以免损耗阳气。穿衣也有讲究,宋人蒲虔贯《养生要录》指出:“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
尤当注意防腰痛
不同的运气、气候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发生,从运气角度分析,今年仲夏寒、湿偏重,容易诱发腰痛,《圣济总录》记载:“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其化太阴湿土,若湿淫于内,……腰似折”,对于有腰肌劳损、腰椎疾病者可能会加重,要注意预防。
宋代著名医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记载了“水气阴盛之腰痛证”,同样是在戊戌年,腰痛“服遍药不效,如是凡三月”,最后采用“灸肾俞”的方法治愈,所以推荐有腰痛老毛病的人,此时可以灸肾俞穴。
食蒜以养阳除湿
中医提出“春夏养阳”的理论,一些地方还有夏至日吃蒜头养阳固本的民俗。大蒜,性温,味辛平,归脾、胃、肺经,清人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大蒜头还含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日常饮食可以适当吃蒜,将大蒜头剥皮,白醋浸泡24小时以上,如果血糖不高,可以放些白糖,每日3~5瓣,食后佐食生花生米3~5粒,可有效祛除口腔蒜臭味。
跟着运气吃点“苦”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认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所以怎么吃是很有讲究的,也是很重要的。目前正适“三之气”(小满至大暑)时段,按照运气理论,可以吃点苦味的食物。
吃苦首选当属苦瓜,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本草纲目》记载其“苦寒无毒,降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具有健脾开胃,清热祛暑等功效??喙峡梢粤拱?、可以清炒,也可以炒鸡蛋、炒肉片。
杏仁,苦,微温,可宣肺,润肠通便。杏仁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P等,还可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富含脂肪油,能提高肠内容物对黏膜的润滑作用,老年人尤其是便秘人群,可以每日嚼服7~8颗,也可炒药芹、百合时放上几颗。
早餐一杯三黑饮
这一时段还应按照“岁谷宜玄,间谷宜稷”的原则调整饮食。玄是黑色的食物。给大家推荐一款“三黑饮”。即黑豆、黑米、黑荞麦适量,打成豆浆,早餐食用。
黑豆,甘、平,归脾、肾经,有补血安神、健脾补肾等功效,蛋白质含量占36%,且易于消化,可以很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可以使人保持精力旺盛。黑米,甘、平,可开胃益中、健脾明目。黑荞麦,甘平,归肾、大肠经,具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等功效,还可以降压、降糖、降脂,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血栓、保护心血管。
此外,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天气炎热,加之“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倍爸刈且桌⑽?,使人易感到食欲不佳、精神困倦,由于胃口差,摄入饮食不足,而体液代谢消耗多,往往会导致血钾偏低,而出现更加疲劳,荞麦、大豆等含钾元素较高,可有效缓解缺钾。
荷叶豆花小米粥
前面讲到“间谷宜稷”,稷又称黍、黄米、黄小米,其味甘、性微寒,具有健脾、安神、助睡等功效,同时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其他优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等。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有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扁豆花,甘淡、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湿之功效。荷叶,味苦涩,性平,归肝、脾、胃、心经,可清暑利湿、升发清阳,还有降脂,减肥的功效。为大家推荐一款“荷叶豆花小米粥”,用来佐食以助清暑利湿,和胃厚肠。
具体做法:取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50克,煎水备用,黄小米两把,莲子(带芯)5~7枚,扁豆花10克,大枣5~7枚,水适量,大火烧开,小火煲20分钟,稠、稀适合。
“冬病夏治”要理性
“三伏贴”,顾名思义,就是“三伏天”进行的穴位敷贴疗法。其时间节点应该是“三伏天”。而“三伏天”的概念已很明确,是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初伏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就2018年来说,初伏为7月17日,而且今年的中伏20天。
“三伏贴”是基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及“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未病”实践,其核心点就是要顺应天时节序,扶正固本,祛除病邪,反此“时序”可能适得其反,不可不慎之。(陶国水)
编辑:赵彦
关键词:养生 中医治病 三伏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