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核心技术要靠自己拼搏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题:核心技术要靠自己拼搏
辛识平
这段时间,关于核心技术的话题,牵动着国人的心。这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也念兹在兹。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在长江沿线,在北大燕园,总书记多次谈及核心技术问题,把问题之脉,谋破解之策,为创新加油鼓劲。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比如,装备制造业的芯片,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不强,体量再大也不算强。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吃了不少苦头,中国企业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一旦在核心技术上依赖别人,就容易遭受“断供”之痛,陷入“卡脖子”困境。即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核心技术也不可能“伸手即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更是越走越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明确一种共识——丢掉幻想,自主创新!
靠自力更生突破核心技术,本来就是中国创新的最鲜明底色。从“两弹一星”到三峡工程,从北斗导航到高速铁路,这些大国重器,哪一项不是我们依靠自主创新搞出来的?这一部震撼世界的创新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科技攻关就是要用好用足这个优势,集中精锐力量重点突破。这是我们过去书写创新奇迹的重要法宝。
靠自己拼搏突破核心技术,既要扬己之长,也要补己之短。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但相比之下,我国国家创新能力排在世界第17位,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的研发,既要在实验室里“开花”,更要在市场应用中“结果”,才能如活水一般源源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必须破解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而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人才是第一资源,自主创新说到底要依靠人才。相比资金缺口,不少领域创新的最大瓶颈,往往是高端人才稀缺。把这个突出短板补齐,既应在国内大力培育人才,也需敞开怀抱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汇聚天下英才,共同突破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研发是系统工程,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唱独角戏,既走不快,更走不远,只会形成一个个“创新孤岛”。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在核心技术上差距悬殊,一个很突出的原因,是我们的骨干企业没有像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那样形成协同效应。在突破核心技术这场攻坚战中,只有摆脱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把最强的力量积聚起来共同干,让各个方面的创新相互促进,才能形成攻城拔寨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国制造凤凰涅槃,成为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国创造。
走过了万水千山,才能更好地欣赏风景之美,更深地理解跋山涉水的意义所在。今天,当人们看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升空的场景,坐在“复兴号”上感受风驰电掣的速度,或许少了一些激动,多了几分淡然。然而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多少坎坷,攻克了多少难关,又成就了多少传奇。创新永无止境,下定决心、保持恒心、增强信心,自主创新的中国故事,必定写下更加惊艳世界的篇章。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核心技术 创新 拼搏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第十一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约旦拉开战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