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毛莉:“锐实力”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
作者:毛莉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热衷于给中国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当前在西方舆论场流行的“锐实力”就是其中一个。这个美国智库新近抛出的概念,实质上是对中国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肆意抹黑。“锐实力”在西方的提出和热炒绝非理性的学术和政策探讨,而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版本,中国思想舆论界必须发出正本清源、廓清迷雾的响亮声音。本期“学海观潮”对话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深入剖析“锐实力”概念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
“贼喊捉贼”的强盗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报》:用“锐实力”这个概念污名化中国的手法实际上并不高明。媒体、学术、文化、青年交流等国际社会的正常交往活动,因为行为主体是中国,就都被纳入了“锐实力”范畴。同样的公共外交,西方国家使用就是软实力,而中国、俄罗斯使用就是“锐实力”。如何透析“锐实力”学术包装下的虚伪性?
谢韬:“软实力”和“锐实力”这两个概念的词源都是实力(power)。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在奈的笔下,软实力是一种“塑造他人偏好”的能力,它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达到目标,能够“使他人想你所想”。
“锐实力”一词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2017年6月的一篇文章里。随着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2017年底发布报告《锐实力:上升的威权主义影响》(以下简称“报告”),“锐实力”开始在西方思想舆论界被热炒。这份150多页的报告指责中国和俄罗斯通过“拉拢”“操纵”和“分散注意力”等手段,对拉美和东欧一些新兴民主国家的媒体、学术界、文化界和智库发起了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战”,将中国和俄罗斯的正常公共外交活动比作攻击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刀尖”和“针尖”。
“锐实力”给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所谓的“理论依据”逻辑混乱、漏洞百出,根本无法自圆其说。报告虽然认为“锐实力”与软实力非常相似,都是“塑造他人观点的一种能力”,但强调前者不是基于奈所说的“友善的”吸引力,而是基于“恶意的和侵略性的”信息操纵。在报告撰写者眼中,“锐实力”和软实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塑造行为的主体是谁以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塑造。如果主体是西方国家,那就是软实力;如果不是西方国家,则是“锐实力”。如果是西方价值观,那就是软实力;如果不是西方价值观,则是“锐实力”。
这种双重标准充分暴露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推销所谓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靠的真的是“友善的”吸引力吗?通过文化和教育交流宣扬西方民主并培养“民主斗士”,资助宣扬西方民主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资助和培训目标国的反对党从事竞选活动,利用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等宣传机构批评目标国政府,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胁迫受援国进行西方式民主改革……这些美其名曰“民主援助”的行为不是“锐实力”又是什么?冷战结束以来的历史表明,美国为了实现推广西方民主这个目的可以说不择手段,甚至还不惜用最尖锐和最坚硬的武力来颠覆他国政权。如果说“锐实力”概念真的成立的话,恐怕套在一些西方国家自己身上才最合适。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中国来说,公共外交的基本活动是面向外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如何回应“锐实力”对中国公共外交目的的误判?
谢韬: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经过4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跃居全球前列,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转为“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随之呈蓬勃发展之势。
任何国家的公共外交都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两部分。中国通过大力加强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派遣中国文化代表团到海外交流演出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国文化阔步走向世界;同时中国敞开胸襟、拥抱世界,通过举办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赛事、邀请国外学者和政府官员来华参加各种论坛和会议、吸引海外学生来华留学等方式,努力为外国人近距离感受真实中国创造条件。应该说,近年来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品牌、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在世界上的认可度正在提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西强我弱”的不平衡国际话语权格局,回应和消除外界质疑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首要任务。当中国公共外交的姿态从被动防御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时,一些无法调整心态的西方人就不习惯了,试图以诋毁、歪曲中国公共外交的手法遏制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
事实上,这种诋毁毫无道理可言。一个国家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提升国际形象是国际通用做法。长期以来,美国在公共外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例如,设立面向海外听众的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向世界各国派遣“和平队”、通过富布莱特奖学金资助美国学者“走出去”和其他国家学者到美交流、派遣美国娱乐界和体育界明星担任友好大使,等等。其他西方国家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也不遗余力,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都是典型例子。
同样的公共外交活动,推广西方文化就是天经地义,而推介中国文化就被无端指责。这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西方自信心严重受挫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锐实力”所折射出的,是一些西方人疑邻盗斧的古怪心态,是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
谢韬:的确,“锐实力”概念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美国国内不少政治精英对中国的焦虑感正在急剧上升。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达特在其经典著作《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中指出的那样,当美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一些社会群体就会臆想出“一个庞大而邪恶的、试图削弱和破坏既有社会生活方式的阴谋”。对中国充满敌意的“锐实力”概念,可以说就反映了一些美国政治精英的偏执,其本质是针对中国的阴谋论。
值得注意的是,“锐实力”概念背后的零和思维,在一些西方学者那里也无法得到认同。约瑟夫·奈在评论“锐实力”的一篇文章中告诫,不要限制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正当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实现双赢。例如,提升两国相互吸引力的人文交流,有助于防止两国之间的冲突。在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等跨国问题上,软实力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知识网络,提高国家之间的合作水平。奈还认为,如果西方国家对“锐实力”反应过度,在文化、媒体、学术等领域限制与中国的合作,将会适得其反,损害西方国家自身的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锐实力”概念的出笼并不是孤立事件。近段时间以来,澳大利亚关于“中国影响力渗透”的争论也沸沸扬扬。如何看待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谢韬:我们可以在西方的中国观这个视角下分析“中国威胁论”。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发展就成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热门话题。西方国家在焦虑和想象中构建了种种并不真实的中国形象,而“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两个极端。鼓吹“中国崩溃论”的,前有章家敦,后有沈大伟;无论他们如何信口雌黄,在中国持续发展、日益强大的事实面前,“中国崩溃论”只能以崩溃收场。
相比之下,“中国威胁论”在西方似乎越来越有市场。例如,美国著名的中国通白邦瑞在2015年出版的《百年马拉松》一书中,指责美国决策者非但对中国多年来的发展和实力毫无警觉,反而心甘情愿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和科技。之所以取名为“百年马拉松”,是因为他认为在2050年左右,中国将在综合国力上超过美国,进而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
如果说大肆渲染中国硬实力威胁的《百年马拉松》代表的是旧版“中国威胁论”,那么“锐实力”则代表了新版“中国威胁论”。它渲染的是中国道路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威胁,尤其是对西方国家的所谓“影响力渗透”。去年发生在澳大利亚政坛的一系列反华闹剧,可以说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导火索。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的影响力不仅“渗透”了澳大利亚的政坛、商界和学界,也已经影响到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德国和美国等多个西方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种杯弓蛇影的心态,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国家在中西力量对比变化下的不自信。
谢韬:是的,以“锐实力”为代表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反映的,正是西方国家一些政治精英在意识形态上的不自信。要知道,当弗朗西斯·福山在1989年宣告“历史的终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西方自由民主绝对是信心满满,认为它必将迅速取代其他政治体制,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选择。近30年过去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大力量、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博弈,却以意想不到的戏剧性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不仅一些选择了西方政治模式的国家出现了严重倒退,而且自诩为“西方自由民主灯塔”的美国也陷入了政治衰败的困境。这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声誉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不由让一些美国学者借用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名言质问:“美国对民主来说还是安全的吗?”与美国的政治衰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却“风景这边独好”,这让一些美国精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恐惧。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中国 美国 锐实力 西方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