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新技术: “可视化麻醉”可精准镇痛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黄文起教授、副主任冯霞教授、杨璐教授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麻醉周”上,麻醉医生们喊出了“美好生活从无痛诊疗开始”的口号。懂医的人都知道,要想让病人安全走下手术台,不仅要看外科医生的技术,更取决于麻醉医生的水平。除了做手术,麻醉医生还能帮病人做哪些事?
“治失眠、救生命、缓解癌痛和分娩痛,麻醉医生能做的事多着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黄文起教授、副主任冯霞教授和杨璐教授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表示,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舒适医疗”与麻醉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而麻醉医生的作用不仅仅是让手术顺利进行,更体现在让病人享受到舒适、无痛的诊疗上。
想无痛生娃?尽早预约麻醉医生
分娩有多痛?“国外研究显示,疼痛的最高等级是用刀切断手指的疼痛,其次就是分娩痛?!被莆钠鹚?,大多数产妇都要经历超过10个小时的持续疼痛。
尤其是顺产的初产妇,往往对产痛的记忆刻骨铭心。有些人会痛得在床上打滚,耗氧量大增,甚至可致母婴代谢性酸中毒。有些人则无法自控地大喊大叫,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而子宫胎盘血流量的增加,也不利于胎儿的氧合状态。
“想省心无痛生孩子,那就要尽早预约麻醉科医生?!狈胂贾赋?,无痛分娩主要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大类。其中以硬膜外麻醉最为常见。当出现规律宫缩后,由产科医生和麻醉师评估产妇实际情况,在产妇或家属签署分娩镇痛知情书的情况下,可采取硬膜外麻醉。麻醉医师用脊椎穿刺针插入孕妇的硬膜外腔,穿在针上的导管进入硬膜外腔,将麻醉药物注入体内,缓解产妇疼痛只需等待宫口全开便可顺产。
镇痛分娩的好处显而易见。冯霞指出,无痛分娩可降低产妇因疼痛而产生的应激反应,让准妈妈不再遭受分娩痛的折磨,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尤其是在时间最长、体力消耗最大的第一产程,产妇可以得到充分休息。当宫口全开,进入第二产程时,产妇能有足够的力气完成分娩。如果产妇患有心肺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镇痛对安全分娩更有帮助。
冯霞指出,分娩过程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顺转剖”,也可将硬膜外导管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便快捷,比非无痛分娩的产妇更改为剖宫产时所需要的时间要短,为母婴安全争取时间。
无痛分娩会致宝宝窒息?调整药物浓度即可
黄文起指出,欧美发达国家的无痛分娩实施比例普遍在85%以上,而我国不超过5%。广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分娩镇痛率要高于全国水平,但也只有10%。
一方面,无痛分娩,很多产妇和家属心存顾虑,认为“用麻醉药会影响胎儿健康”。实际上,冯霞指出,无痛分娩中所使用的药物配方一般包括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跟少量的阿片类药物,经过高度稀释后配置而成。相比于剖宫产所用的麻醉药,分娩镇痛药物剂量只有它的1/20~1/10。镇痛药物通过分娩泵进入硬膜外腔用于镇痛,只有少量的药物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就更微乎其微,因此可以说基本不受药物影响。
有些大龄产妇担忧,镇痛分娩虽然让第一产程过得舒适,但会让自己在第二产程中无法配合发力,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甚至让孩子在产道里待得时间过久而缺氧窒息。冯霞表示,无痛分娩导致产程减慢有一定的发生率,但比例较低,且麻药浓度是可以调节的,只要将药物控制在合适的浓度内,并不会影响到产妇在第二产程的用力。
还有产妇担心,无痛分娩后,产后容易腰痛。冯霞指出,产后腰痛与硬膜外麻醉方式关系不大,更主要与怀孕和分娩对脊柱的压力有关。
当然,使用硬膜外麻醉也有一定风险,比如穿刺可能失败,或者发生硬膜被刺破而导致脑脊液漏出来。有些产妇则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血压降低、发烧、暂时性双腿无力等。专家提醒,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且发生后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采取对症处理后会恢复正常。
全麻手术后会变笨? 一两天内可消退
“做了全身麻醉,人会变笨?”在网上,有做过大手术的人现身说法,称自己手术后会有一种“喝醉酒”的感觉,恍恍惚惚的,甚至觉得记忆力不如以前,怀疑“全身麻醉让人变傻了”。
实际上,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经过血液作用到全身,起到镇静催眠镇痛效果,术后待麻药消退后,病人会很快醒来,对智力没有影响。有些人术后会出现一到两天的“醉酒的感受”,时间长短和程度因人而异,这是麻醉药物的后遗症,但不会对大脑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随着麻醉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麻醉药物的出现,麻醉后遗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大大降低。
记者获悉,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主要有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等。麻醉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状态和手术复杂程度、持续时间和手术部位等来考虑选用哪种麻醉方式和“麻醉组合”,以减少副作用,保证手术的安全。例如病人精神紧张、清醒状态不能配合手术,硬膜外麻醉穿刺困难或麻醉后疼痛、效果不佳等采取其他麻醉方法失败的情况下,也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有些大手术如开胸心脏手术,或者为提高舒适度而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也需要全身麻醉。如果血压血糖没有控制好,有严重心脏病等,则不能采用全身麻醉,而需要等病人的状态调整好后,再进行手术。
孩子做全麻影响大脑发育? 需权衡风险与获益
“孩子做全麻手术,会不会影响大脑发育?”杨璐指出,关于“麻醉药物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都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虽然有研究提示,婴幼儿时期做过手术的孩子,学习能力会比没有做过手术的孩子有所滞后,但这项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并不强。目前医学界通常认为,一次麻醉对大脑的发育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杨璐指出,婴幼儿做手术或某些检查时,由于孩子年纪过小,常因恐惧哭闹而无法配合手术,只能采用全身麻醉。通常来说,做手术时会先用吸入性麻醉药或其他麻醉药如右美托咪定、咪唑安定、氯胺酮等使其安静下来,再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采用局部麻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或多种麻醉方式复合的方法。有些医院在小儿手术中常用氯胺酮作为镇静止痛药物,如今则多采用更新的麻醉药物如咪唑安定或丙泊酚等复合阿片类药物来维持全身麻醉状态。临床实践显示,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也非常适合用于小儿的手术全麻。
“该不该做手术,该不该接受全麻,要权衡风险和获益?!毖铊粗赋觯缋晃惭资质?、肠梗阻手术、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等急诊、急救手术,目的是挽救生命、挽救孩子重要功能,手术拖得越久,越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手术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最新进展:借助“可视化麻醉”,医生可“指哪打哪”
过去,麻醉医生多采取“盲打”的技术,而随着“可视化麻醉”技术的推广应用,麻醉医生借助超声引导实施神经阻滞技术,实现了“指哪打哪”的精准化麻醉。
以脚部骨折手术为例,过去需要对双腿进行麻醉,但现在麻醉医生可以通过对脚部手术部位的神经传导信号实施阻断,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无需进行大范围的双腿麻醉,从而实现更好的手术效果。
“可视化麻醉”新技术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随之降低了因药物和个人体质差异引发麻醉意外的风险,也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痛感,并为术后恢复“提速”。随着药量的减少和患者住院天数的减少,带来了医疗费用的降低。再次,一些难以承受全身麻醉的重症患者,如今在精准麻醉的帮助下也可接受手术。
中山一院麻醉科在国内较早采用“可视化麻醉”新技术,并已在该院手术中全面应用该技术,不仅有效减少病人疼痛,还能降低住院费用。记者获悉,剖宫产等手术如今也在探索运用“可视化麻醉”来进行精准镇痛。
专家解惑:新技术难来到病人身边?麻醉医生不够用
除了镇痛、抢救生命,麻醉医师在改善失眠、缓解皮肤奇痒等方面也有“独门秘技”。然而,在国内,麻醉医师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运用新技术来应对这些慢病。
“既然无痛诊疗这么好,为什么新技术很难来到我们身边?”对于病人们的困惑,黄文起解释说,这主要归咎于我国麻醉医师人力不足。目前中国麻醉师数量约为8万人,却要负责约5600万台手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手术量逐年猛涨,然而麻醉医师的人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
以中山一院为例,为满足病人的诊疗需求,该院手术室在国内较早实现“24小时运转”,全院现有70个麻醉医生,而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的配备比例仅为1∶6~1∶7。这种情况在国内大医院相当普遍,而国外同等水平的医院里,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配备比例往往为1∶2.9。
为保障日常手术的安全,中国的麻醉医生们已经忙得团团转,无法为患者提供更多舒适医疗,导致即使在广州一些三甲医院,做无痛分娩也只能成为一种奢望。
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黄文起表示,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强对麻醉医师的培养,但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他呼吁,今后医院在麻醉医生的规范培训中,要明确规定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配备比例、待遇,“每年麻醉医生的增长要与手术量的增加匹配?!?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
编辑:赵彦
关键词:可视化麻醉 精准镇痛 无痛分娩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