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历史研究须处理好古今关系
古今关系也是政治领域的重要命题
史学家提出的古今关系问题是否具有广泛意义呢?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察这方面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表现。这里不讨论具体的政治活动,而以杜佑所撰《通典》为例分析政治领域的“治道”是如何处理“师古”与“随时”、“古”与“今”的关系。
唐代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是一部论述历代制度史的著作,实际涉及政治领域的“治道”。杜佑友人李翰在为《通典》所作的序文中写道:“今《通典》之作,昭昭乎其警学者之群迷欤!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必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问而辩之,端如贯珠;举而行之,审如中鹄。夫然,故施于文学,可为通儒,施于政事,可建皇极?!闭庖欢位?,作者从政治实践的角度把“师古”与“随时”的关系及其出发点和预期目的都讲到了,而且分析得极为透彻。出发点是“经邦”“致用”,预期目的是“施于文学,可为通儒,施于政事,可建皇极”,即有用于世。至于怎样处理“师古”与“随时”的关系,则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着眼于理论,即“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二是着眼于实践,即“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在这里,无论是从理论来看,还是从实践来看,都兼顾“古”与“今”的关系,实质上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古今关系。
李翰序文最后强调说,对于《通典》,他是“颇详旨趣,而为之序”的。那么,他在序文中所论述的这些道理,果真符合杜佑及其《通典》的“旨趣”吗?对此,我们可以将杜佑的思想和言论概括为三个方面作出回答:第一,杜佑在《通典》自序中明确写道:“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闭馐撬得髯霾牧系睦丛春妥龅哪康摹5诙?,杜佑在《上〈通典〉表》中指出:一则以往经典多是“记言”,“罕存法制”;二则“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救之方”;而“周氏典礼”以下的历代制度,应加以“研寻”,因为“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这是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缺憾,强调历代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可以借鉴的价值,亦即李翰所说的包含着“师古”与“随时”的价值。第三,杜佑在《进〈理道要诀〉表》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作为《通典》缩写本的《理道要诀》的宗旨,是“详古今之要,酌时宜可行”。这两句话与杜佑《通典》自序所说是一致的,道出了李翰所说“经邦”“致用”的具体途径,也是对“师古”与“随时”关系的最好概括。
应当强调的是,在李翰序文说的“致用”“经邦”“立事”“师古”“随时”这一思维逻辑中,“立事”当是关键。只因有了“事”,“致用”“经邦”才不会流于空谈;又因恰当地处理好“师古”与“随时”的关系,“事”才可能落到实处。在杜佑思想及其所著《通典》中,这个“事”就是“法制”“政经”,也就是“理道”(即“治道”)的内容及其逻辑体系。
《通典》问世900多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为重刻《通典》写了一篇序文。这篇序文也说到“学于古训”,说到“斟酌古今”,说到“经国之良?!钡?,这是后世政治人物的认识。由此可见,在政治领域,如何处理古今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会通古今才能有用于世
中国古代学人讨论的“师古”与“随时”或“稽古”与“从时”,都与古今关系相联系。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说得好:“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说的“大道”可理解为“今”,他说的“史”可理解为“古”,二者的关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大道”上。换言之,史学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它有益于今人知晓“大道”。今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新时代我国史学发展,仍然需要处理好古今关系,在会通古今中让人们知晓“大道”,使史学有用于世。
历史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这决定了历史活动的主体及其活动的内容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今天,如何处理古今关系仍然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大命题。中国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天的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认识过往的历史和文化,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过往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求经验和智慧为现实所用。当然,处于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自身的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对于社会治理的种种诉求。概而言之,每一时代的人都面临着“师古”与“随时”的问题,都需要处理好古今关系,只是具体的形势和情况有所不同罢了。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知识界、理论界、学术界都需要对“师古”与“随时”、古今关系这一老问题进行新思考,以更好激发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创造才能。
举例来说,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其需要处理好古今关系。古今关系处理好了,才能自信地、有效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才能体现当代中国学术经世致用新的生命力和远大前景。为了处理好古今关系,有必要通过对相关学术史的回顾揭示文化演进中的辩证关系及其主要问题。第一,如何认识古今关系。这里说的古今关系不只是认识到古今有所联系,还要认识到“古”中有哪些优秀的东西适合于“今”,能够为今所用。第二,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对于“今”的认识就成了认识古今关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只有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今”,才可能判断、选择“古”中那些适用于“今”、有用于“今”的优秀成果。在这里,人们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第三,对于“古”和“今”以及古今关系的认识,关键在于落实到“用”,即挖掘存在于“古”而有用于“今”的优秀成果,使其在当代文化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关系 古今 处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