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手术间隙挂点滴 医生最需要的不是赞美
近日,一张两名医生在手术间隙输液的照片走红网络。该照片是西安交大二附院麻醉科主任吕建瑞医生在2018年1月14日下午3时许,经过手术室时所拍摄的,当天两位医生手术任务重,便利用手术间歇时间输液以缓解自己身体不适。记者对话了该照片的当事人,他们表示“病不等人”,“打点滴是为了调整自己的状态”。(《法制晚报》1月15日)
“一线医生是真辛苦”“救死扶伤,让人感动”,众多网友抒发了感动乃至感佩之情。无独有偶,去年7月,南京一名医生也因输液照而意外成了“网红”,照片显示,这名医生垂着头坐在椅子上,左手注射着点滴,连手术帽和口罩都没有摘掉。照片曝光后,网友纷纷点赞。
类似场景,每每被输送到舆论场中,几乎无不引发网友礼赞,向医生致敬。致敬,是因为受到触动,还因为有陌生感,他们没有想到医生如此辛苦,更没有想到医生哪怕累病了,还一心想着为患者看病。殊不知,这是医生的常态,正如此前当事医生对媒体所称,“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我们天天的工作都是强度很大……”这次一名当事医生也表示,“我们所有的医生都是这样做的。病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面对如潮赞誉,当事医生很谦抑:“其实没啥,不值得报道了吧,不只是我俩,很多医生都是这样的?!闭饣蚩伤得?,医生的高强度工作,并不为人熟知,如果媒体能够更多呈现医生的工作常态,对缓解医患矛盾势必大有裨益。医患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近年来似乎不够和谐,原因林林总总。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识之士纷纷提出真知灼见。不理解,往往源于不了解,不了解往往带来误解。
不管有意无意,适当晒一晒类似的工作照,有助于重塑医生形象,但不必多,更不必滥,否则会让公众疲劳,乃至觉得这是打悲情牌和比惨。医生并不需要这种“额外”的赞美,不管病人理解不理解,他们都会尽职尽责。有时,他们甚至冒险帮患者治病,比如日前媒体报道的案例,某地老人晕倒,心脏骤停,急需手术,家属未到,医生签字:所有责任我来担。这就是担当。
故此,不要把医生想象得很狭隘,认为他们被误解了就不尽力为病人看病,更不必认为医生不收红包不办事。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信赖让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信赖比金钱重要,病人选择了我,就是给了我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笔者家族中从医者有20多人,他们无不这样认为。
纾解医患矛盾,既需要患者设身处地地替医生考虑,也需要医生对患者多一些抚慰。有个案例特别感人,成都一名医生连续多年获得患者家属拜年的礼遇,原因是,这名医生以医德和医术赢得了患者信任,患者病逝前立下“家规”,要求子女办完丧事后,一定要请这名医生吃饭,并且每年都要去看望。据报道,这名医生走进餐厅时,看到老老少少20口人,恭恭敬敬地坐在那里等他,“真想掉眼泪”。医患关系有时就是如此简单,无非4个字: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对患者多些耐心,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曾有医生直言不讳,如果一个医生一上午看五六十个号,水都不敢喝,厕所都去不了,如何做到耐心地倾听每一名患者的声音?如果做一个开颅手术才得100多元,但一个支架利润可能几千元,医生会“共情”“共策”吗?此非虚言,医生这个职业当然是高尚的,但具体到个体,他们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要求他们圣人般地超脱,时时事事耐心,似乎也不现实。
归根结底,真正促进医患关系向好,还是得从体制变革中破题,通过医改实现多赢。正如著名院士钟南山所称,一个社会或者公众对医改的评价主要是看什么?看病贵、看病难是不是有效解决了?医患紧张关系的环境是不是改善了?作为医改的主力军,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不是真正调动起来了?当前,医改正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在寄希望于改革带给医患获得感的同时,医患之间以情相融,只要意识到双方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就一定能减少龃龉,多些融洽。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医生 手术 患者 医患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