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雕塑的史诗
吴为山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

《家破人亡》

《逃难》

《逃难》

《冤魂呐喊》
我是二期工程评委之一,在审慎思考之后当时认定现在实施的方案以其与主题切合而入选。但当时对该方案也存在过闪念,即象征一把利箭端头的高大墙面及所在空间当如何处理?也未及仔细琢磨。建成后我有机会去南京实地参观,这一纪念性建筑可谓惊心动魄、扣我心弦。特别见到吴为山先生创作的“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的群雕,使拜谒者顿觉震撼。如以那组冷酷的高墙象征帷幕,将当时的人间浩劫展现在拜谒者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悲惨世界。这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只是苦难同胞在野兽奴役下的恐惧悲号与死亡前的挣扎,展现了人类罕见的历史悲剧,是雕塑的史诗。
一般而言,作为纪念性建筑其表现力多寄予形体的庄严、力量、雄伟、宏大、朴实以及环境空间的塑造等等,以其相对抽象的形象表达出主题的内容和内在的美的蕴含———这极难能而又可贵。但它不能像文学作品可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当需要有叙述性的表达时则往往借助于雕塑、题记、书法以及园林环境等多样艺术手段的集合。成功的作品不仅在于建筑艺术质量的水平,还依托于上述手段的综合构成,将整个纪念物主题简洁地表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在这些艺术手段的某一方向有独特造诣,就更能画龙点睛,为整个纪念性建筑物增添异彩,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反之则易落于平庸,白白浪费创作的机遇,现实中这类事情时有发生,令人不胜惋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独具意匠,个人风格独创,与主体建筑巧为融合,凡此种种。落成后反响强烈,所有这些就更能雄辩地说明了它的成功,而这正是纪念性建筑创作的难点所在。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编辑:杨岚
关键词:吴为山 主题雕塑 雕塑的史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