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吴为山委员:不负这个艺术创作的好时代
文化认同 命运共建
图为吴为山委员
当东方,遇到西方。
吴为山常说,“当代艺术作为多元文化冲突中的重要角色,能以其独特的身份促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认识、沟通和协调,我们应该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倍饲埃馕礁崭盏毖》ɡ嘉饕帐踉和ㄑ对菏?,成为继著名画家吴冠中之后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
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和美术研究近30年,吴为山“著作”等身。他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艺术创作,以大量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作品及其理论,构建了可与国际对话的现代写意雕塑体系。
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他带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积极组织中国美术家作品陆续进入国际展览,大力推进当代中国艺术参与国际交流,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东方与西方,毫无疑问,吴为山在艺术领域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吴为山有很多身份。但在记者看来,眼前这个浓眉大眼、长发飘逸,带着吴侬软语“江南气质”,在雕塑架下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的雕塑大师,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
艺术家都是感性的,吴为山却目光犀利,因为他必须从世界纷繁复杂的表象下,雕刻心灵。艺术家多是“意识流”,但接受采访时,吴为山更多显示出了“洋派”的务实。他的娓娓道来,逻辑清晰而简练,一如他的雕塑作品,刀锋婉转处,回味悠长。
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
南京市水西门大街,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在地。几乎每天,来自天南海北的悼念者,走到纪念馆入口时,都要先在一组大型雕塑前驻足。
悲痛至极被凌辱的母亲,双手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呼号。
年迈的儿子搀扶着八旬老母逃难。
僧人在逃难途中为死者抹下含冤的双目……
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这组由吴为山创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正式亮相。十年来,这组作品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国内外参观者,组雕模型被国家领导人送到以色列耶路撒冷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展览,被立在韩国济州岛,并被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永久陈列。
吴为山认为,中国的和平价值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建筑在这些历史基础上,因此这组作品的出发点是希望人们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
今天的中国日益强大,今天的世界日趋文明,中国有自信来倾诉历史的灾难与蒙受的污辱。作为曾经的受辱者,中国更有责任控诉战争,有责任告诉世界,和平是人类精神所栖。
记者:我去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家都在组雕面前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想到要用雕塑的艺术形式去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吴为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程的扩建是历史的需要,是人类的灵魂工程。扩建工程首先是建筑,它是载体,也体现精神。史实——物证陈列是基础,作为凝固历史、铸造国魂的雕塑则是直接进入人心灵的。它为人们对客观史实的认识提供价值判断之参照,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们都能看到、能摸到、能感受到这些雕塑所传达出的信息。
记者:打动人心的创作,一定首先能打动自己。鉴于这个题材的特殊性,您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梳理自己的情绪?
吴为山:我记得那是“大屠杀”祭日两天后,时值寒冬,北风凛冽。为了找感觉,我恍惚着走向南京城西江东门,这里是当年屠杀现场之一,纪念馆扩建时,又在地下挖出一批尸骨。极目西望长江滔滔,平静中有巨大的潜流,眼前就是那三十万人的哀号,当时心情沉重极了。
战后几十年来,日本政府在对待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问题上,基本上采取暧昧或含糊其辞或躲躲闪闪的态度。仔细研读揣摩这些历史,我也一直在想,如此重大的题材,如此重要的地点,雕何?塑何?雕塑者何为?是站在南京看待这座城市的血泪,同情当年市民的苦难遭遇?或是站在国家民族的方位,看待吾土吾民所蒙受的劫难?我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类、历史的高度来正视、反思这段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暴行,才能升华作品的境界,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纪念或者仇恨。
今天的中国日益强大,今天的世界日趋文明,中国有自信来倾诉历史的灾难与蒙受的污辱。作为曾经的受辱者,中国更有责任控诉战争,有责任告诉世界,和平是人类精神所栖。一个遍体鳞伤的弱国是没有能力祈求和平的,因此,凝固平民悲怆的形象、表现祖国母亲蒙难、呼唤民族精神崛起、祈望和平应当是整个作品的表现核心,这也是作品最终的立意。
记者:您雕塑中出现的21个人物都有原型吗?
吴为山:当然,雕塑中所有的场景和人物都是历史真实的存在。为了真实地还原历史,我们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走访以及采访活动,尤其是对幸存者的讲述,对我的触动非常之大。
记者:在这组雕塑中,或者在采访中,您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场景?
吴为山:我记得是一个婴儿趴在死去母亲的胸前吮吸乳汁的场景。这个场景源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的遭遇,现在已经年迈的常志强每次讲到这一段总是老泪纵横。当时他的三个弟弟被刺刀刺死,妈妈被刺穿肺部。他哭着把最小的弟弟抱到妈妈身边,让小弟弟爬到妈妈胸前吃奶。这最后一滴奶水,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希望。
正是这样的希望,让我们能从历史中走出来,走出一条坚定不移地实现民族复兴、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道路。我想这组作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灵魂的共鸣,正是因为其表现的不仅是中国的遭遇,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对于全人类前途的关切。
用雕塑艺术表现东方的灵魂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在法国大皇宫举行。
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在吴为山作品《老子》面前停留半个多小时,反复品味,多角度推敲,还不时与吴为山交流探讨,甚而他用手模仿着雕塑中老子的手势,一手指天,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他了解了该作品所蕴藏的深厚内涵并为之动容,手抚雕塑《老子》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创作,以它独特的造型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更确切地讲表现了中国的包容?!?/p>
中国人的仁爱思想,仁义礼智信,这些优秀的品格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所以,这种东西展示出来以后,全世界都喜欢、都接受。
记者: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其实起源并兴盛于西方国家,作为中国的著名雕塑大师,为何在艺术生涯中选择这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表现形式?
吴为山:从个人经历而言,从小受中国书法、绘画方面的影响很大,这里有家庭原因,也因为我的老家江苏有一个江苏省国画院,里面有一批大师可以学习。最早我在大学教油画、美术理论和史论。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突然一夜之间似乎全社会都在做生意、开公司,各领域发展都在向经济看齐。甚至我们大学里很多老师也都不上班不教书,下海改行开公司,当时对我震动非常大。
记者:为什么震动?是因为觉得人们突然间“抛弃”了精神和文化吗?
吴为山:的确有这样的感觉。我在20多年前接受采访时就谈到“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没有精神是支撑不住的,暂时的经济腾飞也是泡沫?!贝幽鞘逼穑易蜃隼啡宋锏裣?,希望用一个雕塑的丰碑建立一个精神的丰碑,来影响、教化当代和下一代的年轻人。所谓“为时代造像”“为文化造像”,让民族文化、让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当时的“初心”是用这些雕塑来影响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但今天,这个初心又有了发展,30多年前,我希望这些雕塑能影响中国人,现在我希望这些中国杰出人物的雕塑能伫立在世界各个角落,雕塑中传递出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不仅能影响中国也能沟通世界。
记者:您应邀创作的马克思人物塑像成为马克思家乡的标志性建筑,您为中国的先贤老子雕刻的作品同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您认为是创作中的什么要素使得不同题材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国界,沟通你我?
吴为山:德国接受中国艺术家塑造的马克思,它的深层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佐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去年,特里尔市长来中国看到泥塑稿时写下:通过艺术的妙手,马克思栩栩如生,他的思想和理念得以在21世纪以视觉的艺术方式呈现,这是中国艺术的魅力,是马克思的魅力,也是中国的魅力。
你问我的这个问题,德国总理默克尔也问过我,她问我:“你塑孔子,又塑马克思,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说:“他们都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我想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马克思,最终就是把人类心灵深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表现出来,这些人物的思想高度、精神境界、心灵深处都包含着世界文化最优秀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爱,就是大爱,就是和平,就是共发展。因为中国人的仁爱思想,仁义礼智信,这些优秀的品格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所以,这种东西展示出来以后,全世界都喜欢、都接受。因为从这些雕塑的形象里,人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和价值的存在,而这种价值正是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核心。
记者:西方传统雕塑比较注重写实,但我看了您的很多作品蕴含着类似中国书画中“藏而不露”“隐而不发”的感觉,西方社会能理解或者接受中国文化中的这些表现形式吗?
吴为山: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真正的艺术语言。20多年前,我提出“写意雕塑”,用写意这个词来概括,来符号化地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其实就是把中国的史学、哲学、艺术学、美术,造型艺术的本质融汇到我们今天对世界文化的吸收当中,创造出有当代意义的写意雕塑。这就是我们讲的在继承中发展,在融汇中创新,更重要的是这种交融和创新,直接形成了中西对话。
也就是说,用中华民族的文化平等地创作艺术,平和地与世界对话,再让世界来接受我们的艺术,让它们立到世界的每一个重要的公共环境当中去。使中华文化的符号、中华文化的精神在雕塑的青铜和石头当中迸发出最大的灿烂,这是今天中国雕塑的使命。
不负这个艺术创作的好时代
2017年,文化部成立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领导、指导工作,由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美术馆共同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当时文化部艺术司与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分别合作举办5个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吴为山是雕塑专题班的召集人。
他对班上的创作精兵说:“在我们这个时代,雕塑越来越被重视,大家在创作方面赶上了好的时代。精英就是要创作精品的,希望中青年艺术家不负‘精英’二字。不能仅仅满足于出作品和出一批作品,更要向着出一批好作品到出一批代表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的方向拓进?!?/p>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不仅仅是生态上的,更是文化人文化层面的共同体。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用经典作品传递。
记者:您认为艺术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社会而言,艺术的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
吴为山: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艺术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去年末,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美在新时代——庆?!糯蟆だ倏泄朗豕莸洳鼐诽卣埂?,获得广大观众的热捧,很多人不惜在寒风凛冽中花几个小时,排队2公里来看展,甚至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学龄儿童都喜欢到这里来看展。这说明了经典艺术在今天的公共文化传播当中的重要价值,表明了人民对美的渴求、对经典作品、对大师的崇仰。
情感的温度让数九寒冬的寒冷化为新时代美美的春意。我想许多观展的孩童在成年后仍会能回想起参观这次展览的经历,因为他们的心间已经播下了美的种子。
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这份热情,源自于优秀作品的精神感召力,源自于积蓄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民族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这是一种高瞻远瞩。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不仅仅是生态上的,更是文化人文化层面的共同体。今天习总书记谈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实际上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肮餐濉笔刮颐怯泄餐囊逦窈图壑?,有共同的使命和担当,才能承载得起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希望。所以说,艺术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记者:在这个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文化艺术界应该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主力军,在国际交往中,您觉得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最受欢迎?
吴为山: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用经典作品传递。事实证明,在国际交往过程当中,中国的经典是非常受欢迎的。比如2017年10月,巴西将《孔子》铜像立于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并将此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4.5米高的孔子永久矗立在巴西,讲述着中国的仁、义、礼、智、信。
2016年中国美术馆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在墨西哥展示了大量馆藏经典作品和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民间美术精品等内容。150名墨西哥志愿者穿着唐装,用西班牙语在展厅里向世界介绍中国。当地观众和学者都说,他们从作品中了解到中国的过去,感受到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
德国将于今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将中国塑造的马克思像立于其故乡特里尔市,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特里尔市长看到塑像后写下“马克思栩栩如生,他的思想和理念在21世纪通过视觉艺术方式得以呈现”。
别怕国界或者语言文化的差异,就认为西方社会不懂东方,这三个例子充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的价值对世界的影响,同时也佐证了经典作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非凡意义。
记者:人们常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开放的氛围给了艺术家们充分的创作空间,一个时代的变化对艺术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吴为山:上个世纪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土地被割据,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殖民主义的雕塑。但是,五四运动之后,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到西方去留学,把肖像雕塑的方法和纪念碑的创造方法带到了中国,他们为孙中山塑像,为抗日阵亡的将士立碑,为英雄铸像,建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精神纪念碑,这是一种非??筛杩善幕曰偷牡袼芤帐?。老一辈的雕塑家们在新中国诞生之后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雕塑家们也是砥砺前行,创作出了一批好的作品。这都要归功于时代。
向全社会传播“美”
作为艺术家,吴为山的艺术肯定不能用一般的“美”去概括。但艺术需要向社会传递某种能量,让大家能够感知。
1994年春,吴为山生病在家,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小裙子飘起来,小脚丫翘起来,可爱至极。吴为山看得出了神,抓起一把泥巴,塑造了《春风》。这也成了吴为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作品。吴为山认为,这就是作品的温度,不用高深,它来自亲情,来自最美好的父爱。
艺术的熏陶跟吃饭一样,不是吃一口饭、吃一块肉就会长高,是在不断地滋养后才能形成健康状态,因此对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记者:您刚刚谈过了精英式的艺术创作,再反观公众的艺术教育呢?在许多国家,每天人最多的地方不是商场和电影院,一定是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和音乐厅,您对提升中国国民的艺术素养有何建议?
吴为山:艺术的熏陶跟吃饭一样,不是吃一口饭、吃一块肉就会长高,是在不断地滋养后才能形成健康状态,因此对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想好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从参观美术馆开始的。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的殿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作为一个国家馆,我们既要重视弘扬经典,传播大师、名家艺术,让时代的力作精品,让历史的民族经典在这个殿堂里面熠熠生辉;同时也要兼顾用精品力作、大师名作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让所有的观众在参观展览、接受美的熏陶的时候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对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提高广大观众的文化素质,才能让平原变成高原,才能在高原上建设高峰,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使命和终极目的。
记者:那怎样才能在公众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据说中国美术馆有一个“大师讲大美”的系列讲座,请跨界的科学大师、文化大师、外国专家来讲艺术和文化,据说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吴为山:就这个系列,杨振宁2015年应邀来中国美术馆作《美与科学》的讲座,从美的生成、美的发现、美的创造,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从科学到艺术,探索人类共同的话题,非常引人深思。
还有文化大师余秋雨讲《中国文化的历程》,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院长采列捷利,这位世界级艺术大师喜画向日葵,他将在俄罗斯长期辅导少儿美术的经验用于中国美术馆,80多岁高龄来中国美术馆与少年儿童辅导油画写生。这个系列已经成了我们的品牌,确实非常受欢迎,大家常常是参加完这一场就问下一场什么时候举办,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其实是有共识的。
记者:在艺术素养的培养上,其实现在有一个领域非?;鹑龋Ω靡菜闶且恢窒窒?。很多孩子从三岁开始就报各种艺术班,从小学开始上艺术特长班,将其作为升入重点中学的“加分项”,您如何评价当前的艺术教育?
吴为山:艺术的花草应该自然生长在土地上,而这个土地本身的水分和养分是融会在一起,和土壤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体”。你所提到的“敲门砖”式的“艺术班”,显然是缺少了这样的土壤的,是带有功利性的。那么它长出来的是花盘里的草,是温室里的草,往往孩子还不愿意去做,所以人跟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是原生态的土地和原生态的草之间的关系。
说到艺术教育,当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区域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对于美术馆领域,我们理应当承担起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创新拓展公共教育服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创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时为了促进文化资源公平共享,让革命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共享优秀文化资源,我们也在考虑把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请到中国美术馆来,我相信这本身也是一个社会导向。
编辑:吴静怡
关键词:



梅花奖艺术团赴新疆慰问演出
联合国副秘书长警告也门面临特大饥荒
距矿工被困区域还剩17米 尚无新发现被困人员
八一飞行表演队:“蓝天仪仗”劲舞苍穹
航拍港珠澳大桥香港段
特朗普威胁中断或大幅削减对中美洲三国援助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访问安提瓜和巴布达
比利时国王访问葡萄牙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