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影视创作呼唤工匠精神
坚持探索一种类型
导演也需要工匠精神。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对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导演的要求与对其他从业者略有差别——他能否长年甚至毕生坚守一种类型。每种影视剧类型往往凝结了无数创作者的智慧经验,这恰恰是一个导演成为“工匠”必不可少的基础与保障。有了这些,创作者在与观众的对话中就有所依循,不至于做徒劳的重复探索,或为了创新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前人所摸索出来的技艺与经验在后续的创作实践中也能得到较完整的赓续。比如,香港导演在武侠、警匪创作方面功底扎实,“北上”后凭借对类型电影的执着,很快站稳脚跟。在2016年内地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5部由香港导演执导。
所以,我们必须厘清创新与守成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创新优于墨守成规;但“新”未必等于“好”,不讲求章法与规范之“新”,不以“旧”为根基之“新”,过于脱离观众口味之“新”,一如不经过充分助跑的跳跃,极易折跟头。近年来,国产影视剧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源于这种基本功不扎实——看似新奇特,实际上是没有章法、不讲规范而已。这正是缺乏类型训练的体现。类型创作从不拒绝创新,但它一定是寓变于不变之中、置个性于规范之内,力求在稳妥地平衡传统手艺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拥抱创新。这就使类型创作天然地容易孕育出工匠精神。我们当然对那些敢于在不同类型中挑战自我的创作者心怀敬意,但我们更期待能出现如希区柯克、约翰·福特或胡金铨、张彻那种经年累月乃至毕生深扎于一个创作领域精耕细作的类型创作巨匠。
构建健康活跃的市场环境
我们常常对卡梅隆“十年磨一剑”拍出《阿凡达》、阿米尔·汗为演《摔跤吧!爸爸》大幅增减体重、吴京拍摄《战狼》系列时多处受伤的敬业精神敬佩不已,并视之为对“工匠精神”的绝佳诠释??稍谕痘∏傻姆亲ㄒ底时?、对“粉丝”无底线的迎合、欠规范的市场竞争等污染创作环境的因素不断滋生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工匠”都如此幸运。他们潜心创作的诚意之作常因缺乏明星、话题效应的加持而遭遇关注度低、市场反响冷淡的尴尬遭遇。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为何如此依赖IP和“小鲜肉”的粉丝效应?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能转化为新的IP、成就巨星的过硬剧作所致。业界人士对此心知肚明,也深受其苦。但好的剧本技术含量高、难以速成,投入产出比不高。在投资主体杂乱且大多缺乏专业性、只顾着追逐短期利益的市场环境下,缺乏定力者很容易随波逐流,成为商业逻辑的附庸、垃圾剧作的生产销售者。因此,唯有构建一个健康活跃的影视市场,工匠精神才能觅得立足之地。
要想将工匠精神牢固地根植于影视行业之中,我们还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目前的影视教育重理论培训、轻实际操作,导致影视人才出现结构性供需矛盾。据统计,我国现在一年有一千部左右的电影在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只能应付二百多部。人才供应不上,又必须得“上”,就只能是粗制滥造,“工匠精神”从何谈起?有感于斯,冯小刚导演曾多次呼吁中国电影行业建立一个“蓝翔技?!保ㄐ呐嘌案叨擞τ眯汀比瞬?;无独有偶,贾樟柯导演也表示,单纯依靠现有的以综合大学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为日益壮大的影视产业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了。事实上,国外许多国家都建有专门培养影视应用型人才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如美国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洛杉矶电影学校、温哥华电影学院等,这些机构虽称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却大多不失为培育影视巨匠的摇篮,照样可以赢得业界的尊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而只有在这些问题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影视业才能完成华丽转身,在新时代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影视 创作 工匠 导演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