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造假日企还有多少个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新华国际时评)造假日企还有多少个
新华社记者冯武勇
“我也是……”,这样的表达在日本企业界快成了流行语。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个又一个日本知名大企业因长期篡改产品数据被曝光而不得不低头道歉。
28日,日本化工巨头东丽株式会社因旗下公司在检测数据上造假而成为最新一个承认“我也是(造假)……”的日本企业。从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间,东丽就有共计149例数据造假,波及13家企业客户。造假数据主要涉及增强汽车轮胎强度的辅助材料。
恶劣的是,东丽内部早在一年前就已掌握相关情况,却一直未公之于众。日本媒体认为,如果不是近期神户制钢所和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被曝造假,本次东丽很可能仍然不会承认。
东丽造假行为再次震惊日本社会,日本民众对一连串的大企业造假丑闻感到耻辱,一些民众甚至表示对日本制造业的前景“不抱任何希望”。
就在几天前,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承认产品质量数据造假;再之前,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被曝质检数据长期造假;主要汽车制造商日产和斯巴鲁长期使用无资质质检人员;世界最大安全气囊厂商高田公司因气囊质量问题导致经营状况恶化,申请破产?;?;电子巨头东芝因财务造假陷入经营困境。而遗祸最大的东京电力公司至今仍因福岛核泄漏事件苦苦挣扎。
近期曝出的一系列“日本制造”?;腥舾晒餐卣?,一是涉事企业多为日本高端材料制造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这一方面使其问题产品的危害更容易扩散到各行各业,另一方面也使其产品问题更隐秘,比起一般末端消费品更容易躲过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监督;二是产品质量数据篡改时间跨度之长令人咋舌,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三是企业内部大多知情不报,以侥幸心理企图瞒天过海。
从“日本制造”沦落到“日本造假”,背后原因众说纷纭。日本媒体和分析人士从企业文化、业绩压力等企业管理微观层面,到日本生产力人口不足、企业雇佣机制变异等社会变化宏观层面,展开多维度的讨论。
不容忽视的一个主因是,在全球制造业品质越发“扁平化”的今天,“日本制造”其实早已走下神坛,但为了维护其“神话”光环,日本一些代表性企业,甚至监管机构、相关媒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缄默和隐瞒,直到纸再也包不住火的一天到来。
当越来越多的造假日企承认“我也是……”,或许人们应该重新审视“日本制造”了。(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造假 日本 企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行活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伦敦举行新春巡游庆祝中国春节
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热气球节
“欢乐春节”走进联合国
铁路职工坚守岗位 保障旅客安全出行
好莱坞环球影城内的“中国年味”
国博举办新年迎春书画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