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从一首小词《定风波》看苏东坡的人生境界
这是小词的第一重境界———笑傲风雨,乐对人生。
第二重境界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耙凰蜓逃耆纹缴?,一说到“平生”,就由眼前的这个实录实情,伸展开来、穿越了时空?!把逃耆纹缴保褪撬怠拔乙簧木秤?,我一生的姿态,都是如此”。这样一来,“烟雨”就有一个深层的比喻义,它就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人生的风雨历程。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写得非常好,是一个警句,也可以说是一个妙句。妙在哪里呢?首先是画面感?!耙凰颉焙汀把逃辍保礁鲆庀蠊钩闪烁挥姓帕Φ幕?。中国古代诗词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一些名词性意象直接连接到一起,中间没有动词或介词,从而构成意味丰厚的境界。如大家熟知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所谓“一蓑”,就是一个披着蓑衣的人;“烟雨”,则是弥散于天地的雨雾。前者是微小的,但又是具体的、生动的、勾勒出很清楚的形象;后者则是朦胧的、模糊的背景。于是,二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张力。一个很大的、很模糊的、晦暗而带有压迫感的“烟雨”,和一个很清晰的、微小的,却是被聚焦的人,共同构成这个画面。这样的矛盾的状态,便产生了艺术的张力,而强化这个张力的是一个“任”字?!叭巍保且恢痔?,“任由他”?!耙凰蜓逃耆纹缴保移缴际窃谡庋煦绲拿稚⒌难逃曛?,吟啸徐行。
更妙的是,“一蓑”的“蓑”字既具有写实性,更具有象征性。而这种象征性也是在互文的视野中呈现出来的。从字面上看,“蓑”字可以有两种讲法:一是“一个身披蓑衣的人”;二是“披上这一袭蓑衣(走入烟雨)”。这个角度稍微有点不一样。但是不管哪一个,“蓑”字在这里是修辞的指代,指代的是披蓑衣的那个人。现实生活中,披蓑衣的大多是渔夫和农民。但在文学作品中则不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币浴八颉崩粗复擞惺裁次兜滥??东坡另一首诗中写道:“江湖来梦寐,蓑笠负平生。”“蓑笠”与“江湖”相联,表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即远离了庙堂散淡于草野的隐逸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表现一种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即摆脱名缰利锁之后的精神自由。所以“一蓑烟雨”,既是一般修辞意义上的一个指代,同时又携带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前面分析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体现了一种操守:即便身处恶劣的环境,我自坚定前行。这近乎于儒家的理想人格境界。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有一种和社会普遍的功利性价值相悖的、自我疏离的倾向,这近于道家?!耙凰蜓逃辍倍帧昂畏烈餍ァ?,表现出诗人强韧自信的意志和从容超脱的态度。
这首小词,难解的是第三重。前两重即使不知道“互文”等方法,大致的意味也能体会出来。可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情况就不太一样。“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风雨天,也不是晴天,似乎与形式逻辑的排中律有些抵触——也不是好天也不是坏天,这种表达比较奇特。
下阕写诗人经过了微风吹面、酒醒之后忽然产生的一个感觉,回首来路,“也无风雨也无晴。”类似这样的句法,如到先秦诸子里去找几乎是找不到的。但是,在佛典里却比比皆是。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例来看:“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说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没有烦恼,同时又“非离烦恼”。在佛教里常见的一种表述叫做“般若智慧,是非双遣”,这种略带几分神秘的“般若智慧”含有两重意思:一是所谓的“真如”,就是不二不执的终极存在状态。也就是说经验世界中的区别、差别都不要太当真,对于内在的感觉与外在的现象,也不要过于执着,不要把它看成终极性“真实”。二是“缘聚假有,缘散真空”,任何一种现象,都由因缘凑合而成;因缘凑合到一起就有了这个现象或事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条件一定会改变,特定的因缘没有了,这个现象或事物也就不存在了。在这个意义上,不要把一个现象的存在当成一种永恒的绝对真实。这就是所谓的佛教的“般若智慧”。这样的一种观念,就是要超越有限去追求无限,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层面的自由。
我们且来看一看苏子由对其兄长在黄州这段生活的评价,对我们理解这首词会很有帮助。子由说:
公之文,得之于天……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辩驳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意思是说东坡是个文学天才,他到了黄州之后,诗文创作上了一个大台阶,就好像春潮澎湃,妙思泉涌,写出了大批非常高妙的诗文。为什么到了黄州诗文创作更上一层楼呢?是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更阔大、更深邃了,苏子由说了三层意思:一层,“读释氏书”,读了不少佛经,“深悟实相”?!笆迪唷?,就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来的面目。说东坡读了之后,对世界、对人生、对宇宙,有了一种领悟,一种更透彻的体认。另一层,“参之孔、老”,说东坡把佛、道、儒三家思想融会贯通了,达到了“辩驳无碍”的境界。“辩驳无碍”,也就是找到它们在更高层次相通的地方,实现了三家的并存相融而互补。第三层,“浩然不见其涯”,说东坡由于思想上通过三家会通有一个大的提升之后,诗文创作随之出现大的突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境界。
苏东坡自己也曾在给其弟苏子由的诗中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币馑际悄悖ㄖ杆兆佑桑┖臀倚〉氖焙?,跟着父亲学的都是儒家的经典,后来我又以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相参证。正是在黄州时,东坡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认识和胸怀都与之前有相当大的不同,而他的学术思想也更为通达开放。北宋时期,以“三苏”为核心的蜀学与新学、洛学鼎足而三。蜀学派的特点是以儒学为核心,吸收借鉴佛理和道家,从而融通三教,形成了一种更开放的思想系统。
这期间,有一位佛门人物是东坡特别钟情的。这位佛门人物对于中国的读书人、士大夫影响至为深远,因为他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的范式。这个人物就是佛典中的维摩诘。维摩诘是个居士,在《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的形象是“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在欲而行禅”,我将其概括为:“菩萨、魔王皆法侣,须弥芥子任往来。游戏神通慈悲心,火中生莲大自在?!彼炔煌谧埽植煌谇?,可以说他有济世救民的情怀与境界,但不作殉道者;既要为外在的目标奋斗,又把主体的人生安顿得精彩丰富。这种独特的人生模式就受到了历代才智之士的欢迎。
苏东坡一生从《维摩诘所说经》得益甚多,表现在方方面面:他主体高扬,出入无碍;他宠辱不惊,随处济世;他舒放自在,乐享生活?!笆娣抛栽冢窒砩睢笔撬斩碌囊桓鐾怀鎏氐?。他不是苦行僧,他乐享生活的轶事、传说特别多,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方面写得津津有味。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定风波》这首小词。前面留了一个小悬念,说“小舟从此逝”、“归去”,“逝”向何方?“归”于何处?从作品表层看,小舟是“逝”向“江?!保滤肮椤笔恰耙参薹缬暌参耷纭钡木车?。深一层讲,则是超越了俗世尘网,到达自由精神的归宿。苏子由评论东坡黄州的状况时用了“深悟实相”一语?!拔蚴迪唷本褪恰霸叫橥保饨跤谔赵鞯摹拔舐涑就?,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所说的向往与追求。中间这个“悟”字其实也大有名堂?!熬跷颉币淮世丛从诜鸾?,“觉”者,觉醒;“悟”者,破迷破执。无论“觉”,还是“悟”,都需要有一个契机,所谓“当下大悟”。具体到这首小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觉悟后的境界,而到达这一境界的契机则隐含在前面两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实录,是写景,但也还有深度解读的可能性。佛教,特别是禅宗,讲“悟”很多,如“当头棒喝”。在禅修里,光照是一种契机?!吧酵沸闭杖聪嘤?、“料峭春风吹酒醒”,说山头云开,一道亮光映入眼帘,便有这个潜在的意味。当然,这层意味在若有若无之间。不过,“斜照却相迎”与“回首向来”是前后承接的关系,因此“若有”的意味还是更大一些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回顾走过的路——既有今天风雨中走过的道路,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即大半生的人生历程?!耙参薹缬暌参耷纭?,了悟之后再看,风雨也好,晴好也罢,都是过眼即逝的现象,不必牵挂在心上。于是,“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强韧、“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落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透彻就实现了圆融。
《定风波》这首小词,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既有儒的担当、道的潇洒,又有佛的透彻。东坡并非刻意“装”进这么多丰富复杂的内涵,而是他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适逢其机的自然流露。
苏东坡深邃的精神世界,往往以很平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表面看,他的诗十分通俗易懂,但内里的思想境界是丰富而高明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况味很相似。之所以我们能够欣赏西湖各种景色,是因为我们的主体阔大、包容、超脱、丰富,有如此胸襟方有潇洒自然的诗境,而透过自然潇洒的诗境我们看到的是作者高妙而笃实、超脱又执着的文化人格。这是苏东坡在中国古代士人中显得卓然不群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编辑:杨岚
关键词:定风波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 小词《定风波》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