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综述:一战华工终于迎来迟到百年的铭记
新华社伦敦11月13日电 综述:一战华工终于迎来迟到百年的铭记
新华社记者梁希之
相隔近百年,一战华工的事迹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这天,被英国主流社会提及和铭记。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英国华侨华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1日上午,一战停战99周年,即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30多名华侨华人和英国友人代表来到伦敦和平纪念碑前,向在英国付出鲜血和汗水的一战华工敬献花环。这是英国首次在正式活动中纪念参与一战的中国劳工。
花环上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着“中国劳工旅将被永远铭记”。在纪念一战英军阵亡将士的一长串花环中,它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华工对一战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主办方代表、英国西线协会负责人汤姆·索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劳工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运送后勤补给并修复战壕,这些工作对一战西线战场的胜利至关重要。然而他们的事迹却长期被西方遗忘,希望通过举办这次活动让更多的英国人知道这段历史。
12日晚,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首次播放纪录片《英国被忘却的军队》,讲述14万中国劳工在一战期间远渡重洋来到欧洲,协助英法军队作战的故事。这是英国主流媒体首次制作纪录片回顾这段历史。
据记载,1916年英国战时内阁批准征募中国劳工,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中国劳工旅”。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招募了大约14万名中国劳工,其中约有10万人隶属于英军中国劳工旅,其余4万人归法军指挥。此外,还有数百名学生从事翻译工作。
在远离中国的欧洲战场上,中国劳工的工作异常繁重。他们不仅每天工作10至18个小时,每年只有3天假期,更要冒着生命危险修筑道路和战壕、铺设铁路、维修坦克,甚至拆除未爆炸的炸弹。
战争结束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被留下来清理战场,埋葬死者,将饱受战争蹂躏的废弃土地重新开垦成农田……
然而,很久以来,西方社会并未对华工的重大贡献给予足够认可。一战结束后,英国各地建立了6万多座战争纪念碑,其中不乏交战国德国人,甚至动物的纪念碑,但没有一座专为华工建立的纪念碑。
为改变一战华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英国华侨华人发起名为“确保我们铭记”的全国性运动,呼吁英国为一战华工建立一座纪念碑。如今,这场长达3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响应,建立永久性纪念碑正在由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这场立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英国首位华人市长陈德梁说,正在筹资修建的纪念碑将坐落在伦敦东部,设计成华表造型,基座四周刻有浮雕,分别表现招募、运输、工作和回国四个场景。按照设计,纪念碑高9.6米,每一米代表1万名一战期间来到英国的中国劳工,预计2018年8月建成。
“建立这座纪念碑的目的,是为了还一战华工一个公道,”陈德梁告诉记者,英国在一战后颁发了60万枚战争奖章,大部分人得到的是银质奖章,而中国劳工仅拿到铜质奖章,而且上面没刻姓名,只有一个工作代号。此外,在已知的数十个华工墓碑上,同样只有代号,没有姓名。
陈德梁强调,竖立纪念碑既有纪念一战华工的历史意义,也有提高华人在英国社会地位的现实意义。它将有助于更多的英国人了解中国人在一战中为英国做出的贡献,增进英国人对华人的理解和尊重。
除了筹资修建纪念碑外,英国华人社团还用近期发现的一战期间国际邮件、私人日记和军队文件,以及走访英中两国的华工和英军军官后裔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完成纪录片《华工:一战中不可忘却的面孔》,相对完整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的战地生活、工作,以及战后生存状况。这部纪录片在英国议会大厦和当地部分高校、博物馆播出后得到积极反响。
参与制作纪录片的伦敦华人非营利组织子午社项目主任彭文兰表示,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历经千辛万苦,为一战的结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英国得以享受如今的和平?!拔颐窍M酶嘤⒐酥?,一战华工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英国。这是一段共同的历史,我们需要一起纪念他们。”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一战华工终于迎来迟到百年的铭记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行活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伦敦举行新春巡游庆祝中国春节
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热气球节
“欢乐春节”走进联合国
铁路职工坚守岗位 保障旅客安全出行
好莱坞环球影城内的“中国年味”
国博举办新年迎春书画展
英国议会下院将对“脱欧”协议替代方案进行辩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