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消失的煤老板 未完成的“转型”
以煤炭开采业为代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一方面确实激发了经济活力,支撑了GDP的跃升和煤老板的发迹,但另一方面,高速而粗放发展的代价触目惊心。
煤老板,一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群体。2008年后,山西兴起轰轰烈烈的煤炭改制重组,煤老板们手握巨额资金从历史舞台上四散离去,各自走进人生的下半场。煤令他们在时代机缘中获取可观财富,也令他们在潮水退去后经受命运落差。(GQ实验室报道)
如果不是这篇报道的钩沉,“煤老板”这个名词,或者说作为一个群体的“煤老板”,确实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属于“昨日的世界”。GQ报道呈现的是几位煤老板在“后煤老板时代”的艰难转型故事,而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煤老板转型的纠葛,远不止一个群体的尴尬,更是一个时代谋求向前的缩影。
煤炭资源是先天的,但煤老板群体及其对应的产业生态却是时代的产物。那是个经济迅猛增长、权力监督失范的年代。煤老板的财富野心与不受约束的公权力合谋,缔造了无数的财富与经济神话,也产生了短期内难以弥合的后遗症。众所周知,如果在今天复盘煤炭业那个纸醉金迷的“丛林时代”,其关键词或说是关键元素,除了煤老板,还有一个是当时的政商生态与官员群体。在经历剧烈的产业调整与强力反腐后,这些领域的后遗症逐步显现。只是,包括煤老板自身的转型在内,地方经济的复原以及政商生态的修复,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个煤炭业欣欣向荣的年代,而煤炭开采业兴盛背后,也是各个行业产能的整体狂奔。只是,“最好的时代”有时也是“最坏的时代”,以煤炭开采业为代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一方面确实激发了经济活力,支撑了GDP的跃升和煤老板的发迹,另一方面,高速而粗放发展的代价触目惊心。其背后对应的GDP至上的主政思维与急功近利的发展观,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高企的生产事故,成为“带血GDP”的典型注脚?;毓防纯?,那样一种经济增长模式不仅注定难以持续,它隐含的巨额社会成本,让人不得不对那个看似的“黄金年代”,有一个更理性的评价与反思。
经济原因之外,塑造煤老板时代或说是促成煤炭开采业狂欢的,还有失序的政商关系与营商环境。当规则与法治被关系、利益、“潜规则”替代,不仅煤老板与公权力的关系被灰色化,市场竞争也处于漠视规则的丛林地带。在行业整顿与反腐执纪的高压之后,不仅煤老板隐退了,还有一大拨儿见不得光的政商网络被戳破,一大批官员倒下,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对于其中所暴露的政商生态及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仍需要在刮骨疗毒的基础上,保持足够的警惕。
煤老板群体的迅速发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国人的财富观。那是一个推崇用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赚快钱的年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跪着赚大钱”的年代。这种近乎“原罪”式的致富方式,一方面刺激着社会的财富神经与财富观念,另一方面,煤老板等同于暴发户代名词这一社会印象,也使得财富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社会尊重与光环,甚至安全感也并没有伴随着财富增加。这显然是一种畸形的财富生态,煤老板可能并非是唯一的代表。
作为一个群体的煤老板的式微乃至消失,难免让人感慨。但缔造煤老板的社会生态的瓦解,未尝不是好事。只是,当我们剖析煤老板在今天的艰难转型时,有必要看到,“转型”不仅是煤老板们的个人叙事,抛开经济原因,让煤老板群体崛起的社会结构,真的完全成为过去式了吗?我们距离亲清型政商关系、不唯GDP论英雄的健康财富观还有多远?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老板 转型 财富 经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