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逐梦春天的“候鸟”——追记“农田院士”朱英国
新华社武汉8月28日电题:逐梦春天的“候鸟”——追记“农田院士”朱英国
新华社记者廖翊、李伟、俞俭
“水稻候鸟”“农田院士”,人们这样称呼朱英国。
朱英国是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中国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每年秋天,朱英国候鸟般从江汉平原来到广西南宁;严冬将至,又转到海南育种,直到第二年春天。
冬“衔”稻种来,春“含”新种归,是“水稻候鸟”朱英国近半个世纪的真实写照。
今年8月9日,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去世。
“育稼与民,功越神农?!比嗣且愿髦址绞?,缅怀为中国粮食安全奋斗一生的育种人。
年少立志:为苍生不再挨饿
1939年11月,朱英国出生在大别山深处的湖北省罗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我从小到大,每天在脑子里打转的,最折磨人的两个字就是粮食?!敝煊⒐庋匾?。
当个农业科学家,让天下人不挨饿,成为他懂事后的最大梦想。
1959年,朱英国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连填三个“武汉大学生物系”。
朱英国从未走出大别山,不知道武汉在哪里,只听说武汉大学好,在那里学生物、学农业错不了!
他如愿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专业。196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开始投身于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研究。
水稻是中国人的主粮之一,栽种历史悠久。历经漫长岁月和反复的近亲繁殖,种子退化现象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150公斤,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几十公斤。选育新的优良杂交水稻品种,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成为中国最紧迫的课题。
1972年,杂交水稻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朱英国担任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科研小组组长。
杂交品种的选育极为繁复,每一对品种都要从成千上万的品种中去挑选,需要不断试种、反复回交,寻找精准的科学数据。水稻是喜温作物,育种只能在春天进行,在湖北一年只能搞一季。要加快研究、培育进度,只有去广西、海南。
1972年11月,朱英国和同事邓海铭用1000多个套袋带上全部种子材料,连同被窝卷蚊帐,每人挑着100多斤的担子前往海南。
从武汉坐40小时火车硬座到湛江,下车后换几小时汽车到海安,住宿一夜,坐两三个小时混装轮船横渡琼州海峡,再从海口坐约10个小时汽车,抵达海南陵水县椰林公社。路上走了六天七夜。
多少次,买不到坐票,他们一路站到湛江。有时遇到台风,受困琼州海峡,路上得走十天半个月。
“海南非常美丽,在房子里能看到树上很好吃的菠萝和椰子,还能看到田野上的水牛和远方的大海。”朱英国给远在大别山的妻儿写信时这样描述。
事实上,他们一直借住在当地农民家,连电灯都没有。平日要自己种菜,砍柴做饭;蚊虫毒蛇,让他们防不胜防。由于供应关系不在当地,粮油等必需品无法买到,猪肉更是难得吃到一次……
试验田的活儿又苦又累,还得做到绣花般精细:蹲在稻丛间,小心翼翼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记录、建档……海南太阳又大又毒,每次下田,全身湿透,像从水里捞上来似的。
守护试验田,更是头等大事。硕大的田鼠经常把科研组辛辛苦苦培育的禾苗咬断,朱英国和同事只得将铺盖搬到田埂边,每天晚上拉隔网、撒鼠药、放夹子、持长杆,轮番值守……
待到第二年4月,种子收割,成千上万个组合都得分类整理,带回湖北赶季播种。
这一走,整整半年。
1975年4月中旬,海南岛气候反常,稻子晚熟。为赶湖北育种期,他们来不及晒干稻种,匆忙装包回赶。到了湛江,朱英国感觉不对,取出一包包开始发烫的种子,摆摊似的排放在湛江火车站前水泥地上晾晒。更糟的是,由于着急赶路,忘了带《病虫害检疫证》,湛江站禁止他们通行,怎么央求无济于事。
稻种本身已发热,要是再耽搁,几年的心血就将白费。情急之下,朱英国当场昏倒过去。车站负责人大为感动,破例放行……
冬去春来。朱英国和科研人员用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作母本,与几十个常规稻种杂交,历经反复试验筛选,发现其与常规稻种“莲塘早”杂交多次的后代种质非常好,“红莲”第一代终于诞生。
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多年后,朱英国谈起当年坚持下来的原因:我是共产党员,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是我的本分;我年轻时的梦想就是为天下苍生不挨饿而奋斗,我对梦想看得很神圣。
“朱英国不仅有梦想,而且他一直把梦想当日子过,虽然追梦异常艰苦,可是他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弊钤缬胫煊⒐昂D系牡撕C庋?。
居安思危:为吃好端稳饭碗
在杂交水稻领域,朱英国的“红莲型”与袁隆平“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育种界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惟有“野败型”“红莲型”获大面积种植推广,被誉为“东方魔稻”。
如今,“红莲型”杂交稻在全国及东南亚等地区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其中,红莲型“珞优8号”最高亩产达876公斤,跨入“超级稻”行列?!昂炝辈唤龌菁埃狄谥泄┟?,而且开始造福世界人类。
40多年来,朱英国一直过着“水稻候鸟”的生活。连续26年,没在家过年。他高兴地表示,自己的一年要过几个春天,一年可以干几年的活。
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中国人可以吃饱了;粮食连增,浪费多了;青壮打工,种田成本上涨,耕地抛荒多了;城里人味口高了,看不上国产大米了……朱英国感到,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考验。
在他看来,杂交水稻是属于中国的原创,创新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他在带领团队完善“红莲”家族的同时,不断寻找安全盛放中国人“鸡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二个、第三个“篮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朱英国就提出从农家品种中发现新的不育种质资源的设想。1984年3月,经过大海捞针,他和助手余金洪在上千个农家品种中发现了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
经过3年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奥硇汀痹咏坏镜耐怀鎏氐闶敲字视?,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
水稻界专家认为,“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朱英国率团队紧盯“高产、优质、广适、生态”目标,加大开发新的不育系力度,在培育抗干旱、抗高温、抗倒伏、抗虫害、氮肥高效、易育种、易管理、适宜中低产田种植,以及再生稻新品种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市场推广队伍,有力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
虽年事已高,朱英国仍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他在国内最早使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并取得技术突破;2014年,75岁的朱英国凭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武汉大学高级工程师朱仁山32年跟随朱英国搞科研,他深有感触地说:“是使命感决定了先生的科研高度。他的科研目标始终明确,就是保证老百姓吃饱吃好,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和他一起工作,最大感受是时不我待。”
他忘不了,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一段时间,由于缺少科研经费,请不起工人,50多岁的朱英国从早到晚在学校试验田,干着最重最累的活。一次,他的脚被严重割伤,只是用水冲了冲,再接着干……
编辑:秦云
关键词:朱英国 水稻候鸟 农田院士


甘肃阿克塞丹霞地貌“藏在深山人未识”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28头鲸鱼搁浅死亡 画面令人痛心
欧洲政商人士呼吁维护全球贸易体系
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全国政协
华盛顿举行迷你火车展览
走访世界最南端水电站项目
贵州黄平举行第三届飞来者大会
中欧论坛汉堡峰会聚焦中欧对话合作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