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右玉精神”的接力传递
干群团结如一人,咬定青山根连根
绿进一尺,沙退一寸,右玉人就是有股“莜面愣子”劲,朴实坚韧,百折不挠。
——题记
行走在右玉的绿色森林,望着一棵棵苍翠挺拔的树木,我们总是禁不住问当地干部群众,这些树是你们一棵棵栽出来的吗?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当年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在右玉种树,太难,太苦!当地人有言:“在右玉,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哩!”
这里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栽上死了,死了再栽,一块地要反复栽上好几年。
由于气候寒冷,春季土地解冻晚,树坑要提前在秋季挖好。右玉人就靠一把铁锨两只手,挖了一个坑又一个坑,栽出了150万亩的绿色面积。
站在右玉老县城城墙上放眼望去,天似穹庐,绿色缭绕,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
谁能想到,正是我们站立的这个地方,在60多年前,险些被风沙吞噬。
“黄沙洼呵黄沙洼,吞了山丘吞人马。”
右玉老县城东北向这道长40里、宽8里的黄沙梁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向老县城移动,西北面三丈六尺高的城墙几被沙土掩埋,变成了一面斜坡。
“向黄沙洼开战!”1956年的誓师大会上,29岁的县委书记马禄元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人们挑起水桶,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向黄沙洼进发。
没钱买树苗,他们就裁剪杨树枝插种;植树累了,便席地而坐,喝着凉水吃莜面……
然而,几千人栽了两年的树,却被一场持续多日的大风刮死,没剩几根苗。
“干!继续干!!”马禄元红着眼睛吼道。
几年中,他们连续展开二战、三战黄沙洼,到了1964年,黄沙洼实现人工造林15435亩。如今,那个吞天吃人的“大狼嘴”变成了绿山岗。
紧接着,铁山堡、老虎坪、杀场洼、盘石岭、滚石沟……一个个听上去充满肃杀荒凉之气的地方,一一被右玉人用绿色征服。
右玉人这股不服输的“莜面愣子”劲儿到底从哪里来?
或许是他们身上流淌的戍边后人的血液,或许是漫漫西口古道磨砺出的不屈与抗争……
但右玉百姓说,干部在前面带头,群众再苦也会跟上。
过去在右玉,每个机关单位办公室门后都放把铁锹。到了植树期,干部职工就自带干粮,自买树苗上阵了。几十年来,仅机关干部就义务造林30多万亩。直到现在,右玉干部每年还要捐义务植树款。
有人算过一笔账:右玉5000名干部,按照20多年前的标准,每人每天15元人工费,一年干20天,一年仅人工投入就省150多万元。
小南山公园,右玉机关干部造林基地,历时数十年种树,这里林木面积已达2万亩。这片林,也被百姓叫做干部林、作风林。
在持续近70年的绿化长征中,人们总能看到干部身先士卒的身影,有人甚至付出生命。
95岁的伊小秃只要伸出手,所有人都会被震撼。那双饱经风霜的大手干枯如树枝,十个手指关节因拿镐头刨土被震得粗大变形,难以屈伸。
当年担任北辛窑村支书的伊小秃带着村民硬是种起了4000多亩树,建成了三道防风林。
树绿了,风清了,家门口那一排排的杨树已有二三十米高了?!按謇锒荚月?,没地了?!奔绞骶托Φ煤喜宦W斓囊列⊥憾晕颐撬?。
县农业局局长王旭东,为了治理滨河公园,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毅然抵押自家房产,贷款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困难面前怎么办?不干,就是稀泥软蛋,干了,就是英雄好汉!”王旭东这样劝家里人。
张一,杨千河乡党委副书记,群众心中“同吃同住农家院,山药丝丝蒸莜面,走时留下吃住钱”的好干部。2005年4月11日凌晨三点,张一和乡亲们开车从忻州拉树苗往回赶。他下车检查时,被迎面开来的车撞倒,不幸离世。追悼会那天,全乡3000多名群众涕泪成行,十里相送。
威远堡村党支部书记毛永宽,每次带村民植树前,总先自己干,不顾头疼发烧、身体劳累坚持挖坑植树,一次昏倒后再也没醒来。送葬时,媳妇糊了个纸铁锹要放进棺材,村民哗啦啦跪下一片,哭着说:“还带啥铁锹啊?不能让他再累了!”毛永宽媳妇却说:“他一辈子就惦记铁锹?!?/p>
……
近70载耕耘,植绿半壁江山,更植绿了右玉百姓心田,植出了干部群众鱼水情,植出了风清气正好生态。
“政策归心,人民奋战;党员带头,干部当先”“艰苦奋斗,有子规之诚;无私奉献,比精卫之坚……”《右玉绿化赋》写出了这片土地绿色奇迹的秘诀。
从小看着当村干部的父亲带领乡亲们上山植树,一种绿色情结植根李云生心中。最难的时候,也是右玉干部的支持才激励他走了下去。
2002年,马头山村的李云生拿着承包驾校挣的几十万元,包下了1万多亩荒山,但“走进去才发现是个无底洞”。
为了种树,他陆续从银行和亲戚朋友处借了近百万元。有几年春节,结完工人工钱、还完债,他身无分文,只能和妻子躲到山里吃干粮。
难走的,还有路。李云生找到县交通局,拿出1万元,希望局长帮着走动修路。交通局长王建了解情况后,坚决地说:“给我钱,就不帮你办,把钱拿回去,我尽力帮你!”
没多久,交通局为此打的报告被批准了,路要修了!李云生流泪了:“右玉真是有一批好干部!”
这些年,李云生陆续投入400多万元,植绿1.2万亩荒山。
他相信,苦日子快过去了?!跋衷谀晔杖胗校保岸嗤蛟?,两年后1000亩杏树就挂果了,收入会可观?!?/p>
眼前的李云生,气色红润、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是62岁的老人。他就像山坡上挺拔的樟子松,青春不老,乐观顽强。
万绿丛中,余晓兰是那一点红。
她是青山绿水中滋养长大的女子。1989年,23岁的云南姑娘余晓兰跟着退伍的丈夫来到右玉县南崔家窑村时吃了一惊。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这里却是光秃秃的?!彼醯米约合竦搅肆硪桓鍪澜?,“没想到还有这么偏僻荒凉的地方?!?/p>
她也想过要回去,但“他喝汤,给我吃面”,丈夫的好让她走不了。
“我喜欢绿色,做梦都想把家乡的绿色带到这里来。”1992年,余晓兰和丈夫承包了村里4000多亩荒山。
没有水,就到山下挑。一个不到1.6米的女子,每天要在山路上担水五十来次。
为省钱,她吃了10年土豆稀饭。有一次,她心跳变慢,躺下后站不起来了。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造成了严重的低血糖。
远在云南的父亲、姐姐多次让她回去,她不走。
“你看,这些树都是我种的,又长高了;这些小红果一串一串,红红的,可好看了?!彼灯鹬影氖鳎担彼甑挠嘞继兆淼孛衅鹧劬?,神情还像当初那个云南少女。
事实上,与李云生一样,余晓兰的坚持,也源自当地干部的关爱。
2001年,余晓兰担水上山摔倒,扭坏了腰椎,回云南治疗。知道这一情况后,右玉县委、县政府寄去了慰问金,县领导赵向东给她打电话问候病情。
“接到电话,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我一个外地人,他们却把我当亲人?!庇嘞妓担罢σ膊荒苋弥С治业娜耸?!”
就是这样,右玉干部为群众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所感动,群众被干部的艰苦奋斗、关怀呵护所鼓舞。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道路,如柠条般铺满右玉大地。
民营造林大户王占峰就有着柠条一样的脾气。为了种树,他在石炮沟搭了个窝棚,一住就是18年,被称为“野人”。
有一年发山洪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是拽住一根树枝才没被冲走?!笆鞘骶攘宋业拿 彼质鞯慕挪礁煌P?。
树离不开人,人离不了树,他们的生命早已融为一体。
人们说,在右玉,一棵树就有一个故事,一片林就是一部传奇。
有英雄早逝、有鱼水情深、有逐梦不止……近70年来,右玉干部群众携手写就了这部史诗般巨作,右玉的人和事也被编成话剧、道情戏等广为传颂。
编辑:秦云
关键词:右玉精神 县委书记 右玉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