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见证民国时期通货膨胀的老发票
几年前,我在古玩街淘到一张民国发票(见图)。发票为长方形,书写内容记载的是:购买一根杉木,价格为16万元。
湖南慈利 魏咏柏
民国时期,发票款头都有“发奉”二字,所有的发票都是手写并盖上印章,贴上印花税票。现今的人们,除非公费开支、购买大件商品或药品等特殊商品,一般都不要发票,商家也可乘机避税。但在民国时期,开具发票可是一种“规矩”,就连买支笔、买电灯泡、买米、补口锅等都有发票,甚至连送礼都不例外!为何如此细微的东西也要开发票?主要是一个诚信机制。当时出售货物必须开发票,并贴印花税票,如果被查到缺少发票,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从这张发票可以看出当年通货膨胀情况严重,据悉,1947年购买一支毛笔要25000国币,一个灯泡要11000国币。此外,从这张发票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纳税轨迹,比如发票上贴满了印花税票,这说明当时赋税已经很重,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国统区著名诗人袁水拍(笔名马凡陀)曾写了一首政治讽刺诗:“发票贴在印花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重税派在你头上”。
在这张发票的背后,我们还能读出一种“神韵”,那就是包含的浓浓的“人情味”。首先,写有“发奉”不是说发票称为发奉,而是旧时发票的一种商业辞令,意为“发出奉上”,带有一种谦恭和儒雅。其次,发票为手写,体现了开票者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或含或露的鲜明个性以及写字的笔力和水平。后来,我又在藏友处见过不少民国时期的手写发票,大多书法很漂亮,透露着开票者的学识功底。再者,民国发票上的盖章其实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印信文化”,印信大小、样式、字体等十分丰富,颇有历史文化韵味。这些载物又载情的小小发票给人以“鲜活”之感,在当时是人们社会交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后世又能触发读者的思想感情和回忆回味,这是当下统一制式的机打发票所无法呈现的。
由此可见,一张小小的发票,其实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历史的真相。
编辑:杨岚
关键词:民国 通货膨胀 老发票 民国发票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