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国外艺术家在华的生存之道
近日,在798当代唐人艺术空间亮相的“无幕可落”群展,呈现了多位美国艺术家的作品,获得业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受到中国艺术市场的吸引,国外艺术家来华办展的越来越多,他们或有驻地项目,或受邀参展,或直接参加国内的艺博会……面对不同的文化语境,国外艺术家是入乡随俗还是水土不服?
渠道:短期交流与长期驻地
“无幕可落”的群展现场,充满了风格各异的绘画、雕塑与装置作品。重达2吨的大型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是艺术家乔治·伊恩·麦克马洪提前入驻画廊,花了十几天的时间现场制作完成的。据当代唐人艺术空间负责人郑林介绍,“唐人画廊曾多次将国外艺术家引入国内办展。这回展览主要做的是美国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多半是大学老师之类的身份,有些作品的实验性很强”。
外国艺术家在中国的存在形式很宽泛。受到中国艺术机构的邀约,从国外前来参展、合作,是国外艺术家来华工作的常规模式,基本也是跟随项目起止的短暂模式。有些外国艺术家会步入国内院校进行中长期交流,例如此次“无幕可落”参展艺术家史蒂芬妮·麦克马洪,就将作为客座教授来中央美院第五工作室授课。除了艺术圈中应接不暇的“国际性”展事,国内也有诸多针对国外艺术家驻地创作的机会。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今年7月,“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驻地创作项目启动,吸引了多个国家的艺术家来到福建德化驻场创作。日前,上海红坊文化致力于打造大漆工厂,成为一个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家驻地平台。红坊文化创始人郑培光表示,“平台会免费开放,但我们会收购很多具有市场价值的艺术品,通过在国内诸多城市以及到日本办展赚取收益”。反向观之,除了国内对国外艺术家的主动引入,国外机构也会主动输出艺术资源。有着多年艺术领域翻译经验的张博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国外机构也会资助艺术家来中国驻地创作,“在韩国画廊担任业务经理期间,我感觉老板会不计成本地投入成熟的艺术家来北京交流”。
另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也有许多国外艺术家自发地来中国游学、采风,或者长期定居在此。
困境:“僧多粥少”与身份隔阂
有业界人士曾表示:“国内艺术市场已经僧多粥少,外来艺术家的中国经更不好念?!钡贝迫艘帐踔行脑诠谕庥卸喔龀〉?,早在2007年就曾在北京做过泰国艺术家群展,郑林表示,现在国内整体市场都不是很景气,国外艺术家也必然会受此影响。除了大环境因素,文化语境上的差异也引发了国外艺术家处境上的问题。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来中国美院深造的国外艺术生毕业后,只有极个别能进入国内院校体制长期留驻。张博认为:“签证政策收紧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外国艺术家还是寻求文化上的归属感。法国艺术家去英国创作,可能要比来中国更适宜,发展得更好?!币帐跫业奈幕矸菔沟盟谴巢煌?。长期关注非洲艺术的某院校讲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不论创作品质如何,非洲艺术家在中国很难有欧美艺术家的待遇。在2016年于北京召开的世界艺术史大会上,有艺术家也提出,非洲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被压得非常低,认可度远不如其他地区的艺术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各地标榜“国际性”的展览有很多,水准也是参差不齐。业界人士指出:“有些地方展览在艺术家选择上不走心,国外艺术家的存在或只是一种陪衬或辅料,是将‘国际性’冠之以展览的手法。例如,某地要着重打造水彩艺术画派,便请来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国外艺术家参展,凑成所谓的国际水彩艺术展来进行推广。”国外艺术家在中国有多样的生存模式,也会面对多种困境。
机遇:文化土壤与社会资源
在“无幕可落”的展览现场,有藏家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美国青年艺术家运用的材料和艺术语言较新,是展览最吸引人之处。策展人刘婷透露,在展览开幕前已有几件架上作品被藏家买走了。虽然有着语境上的隔阂,但全球化的语境下,外国艺术家的中国之路仍然有多种可能。
作为外来文化的“他者”,一些国外艺术家也会通过创作探讨其处境和身份问题,取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近年来最有趣的案例要数法国艺术家Alexandre Ouairy。他常年在上海工作生活,曾为自己虚构了一个名为“陶弘景”的中国身份,从事创作并举办展览。据了解,在虚拟的中国身份下,这位法国艺术家的作品销路很广,照样赚了个盆丰钵满。Alexandre Ouairy在中国的发展风生水起,有赖于他擅长跨界。除了跨文化之界的艺术理念,他还在设计与文化产业方面有所尝试,帮助跨国公司在中国、日本、欧美市场发展品牌,与万宝龙、保时捷、希尔顿酒店等都有合作。
就地域来看,上海、香港等国际化大都市为国外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郑林表示,唐人画廊引进国外艺术家的展览很多时候会放在香港的空间展出。上海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李丹丹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五年来,上海在引进国外艺术家个展或者群展方面做得很多,古典或者现当代的都有,国际交流方面越发活跃。通过参观人数可见,年轻人普遍对国外艺术抱有较大的热情?!苯冢虾P禄行男驴占湮ü貉Ъ?、艺术家,复旦大学教授魏明德举办了艺术展。不同于艺术家Alexandre Ouairy反思“他者”的身份,魏明德浸染、研习中国文化多年,其创作会采用传统水墨媒介。国外艺术家在中国,中国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其提供了艺术发展的沃土。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玉/文
编辑:杨岚
关键词:艺术家 国外 国外艺术家在华的生存之道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