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我国量子通信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这位民主党派成员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除了科学家身份以外,他还是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主委
今天,这位民主党派成员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今天(8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题为《中国量子通信领跑世界》的通讯,宣布我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继续引领该领域前沿研究奠定了基础。
团结君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潘建伟,除了科学家身份以外,他还是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主委。
此次《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所挂的栏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这一栏目意在全景展示中共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迎接中共十九大的召开。这也足以说明,量子通信技术的突破,在我国近些年的发展轨迹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仔细读来,其中成就,实在让人振奋。
概括起来,就是完成目标+两大突破+全面领先。
根据以往报道,“墨子号”的主要目标为: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这些目标,已经全部圆满实现!
此外,潘建伟领衔团队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是我国科学家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领域的两项重大突破。
完成目标,实现突破,有什么意义呢?文章里用了一个很重的词: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此外,两项成果拟于今天(8月10日)同时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激不激动!
多的不说,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两篇文章,感受一下我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喜悦。
“墨子号”卫星提前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
中国量子通信领跑世界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中国科学院联合研究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是继先前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之后,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的空间量子物理研究另外两项重大突破。
此次圆满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使得安全通信速率比传统技术提升万亿亿倍,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并向空间尺度的量子物理和量子引力的实验探索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据悉,两项成果拟于8月10日同时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人民日报》8月10日一版)
从卫星到地面,量子密钥分发;从地面到卫星,量子隐形传态
“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于8月10日同时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这是继先前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之后,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的空间量子物理研究另外两项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表示,“墨子号”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领跑者”的转变。
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span>
通常认为,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在遥远两地的用户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通俗来讲,量子密钥分发,就好比一个人想要传递秘密给另外一个人,需要把存放秘密的箱子和一把钥匙传给接收方。接收方只有用这把钥匙打开箱子,才能取到秘密。没有这把钥匙,别人无法打开箱子,而且一旦这把钥匙被别人动过,传送者会立刻发现,原有的钥匙作废,再给一把新的钥匙,直到确保接收方本人拿到?!迸私ㄎ八?。
那么,为什么钥匙被别人一碰,就能立刻被知晓呢?
因为,科学家利用量子有多个叠加态的原理,用量子作为密钥。这样一来,一旦有人试图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就会改变量子状态,科学家便能立刻从改变中发现有人动了钥匙。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可以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远距离量子隐形传态是实现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网络的基本单元。
外太空光信号损耗非常小,因此通过卫星的辅助可以大大扩展量子通信距离
量子通信通常采用单光子作为物理载体,最为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光纤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间信道传输。但是,这两种信道的损耗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指数增加。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号不能像经典通信那样被放大,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纪录为百公里量级。根据数据测算,通过1200公里的光纤,即使有每秒百亿发射率的单光子源和完美的探测器,也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建立一个比特的密钥。因此,如何实现安全、长距离、可实用化的量子通信是该领域的最大挑战和国际学术界几十年来奋斗的共同目标。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卫星系统总指挥王建宇说:“利用外太空几乎真空因而光信号损耗非常小的特点,通过卫星的辅助可以大大扩展量子通信距离。同时,由于卫星具有方便覆盖整个地球的独特优势,是在全球尺度上实现超远距离实用化量子密码和量子隐形传态最有希望的途径?!?/span>
从本世纪初以来,该方向已成为国际学术界激烈角逐的焦点。潘建伟团队为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开展了一系列先驱性的实验研究。
2003年,潘建伟团队提出了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随后于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水平距离13公里(大于大气层垂直厚度)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验证了穿过大气层进行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1年底,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式立项。2012年,潘建伟领衔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实现了首个百公里的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充分验证了利用卫星实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3年,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实现了模拟星地相对运动和星地链路大损耗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全方位验证了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随后,该团队经过艰苦攻关,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个月的在轨测试,2017年1月18日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
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此次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是“墨子号”量子卫星的科学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卫星系统副总师彭承志说:“量子密钥分发实验采用卫星发射量子信号,地面接收的方式。‘墨子号’量子卫星过境时,与河北兴隆地面光学站建立光链路,通信距离从645公里到1200公里。在1200公里通信距离上,星地量子密钥的传输效率比同等距离地面光纤信道高20个数量级(万亿亿倍)。卫星上量子诱骗态光源平均每秒发送4000万个信号光子,一次过轨对接实验可生成3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平均成码率可达1千1百比特每秒?!?/span>
潘建伟表示,这一重要成果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耙孕堑亓孔用茉糠址⑽?,将卫星作为可信中继,可以实现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密钥共享,将量子密钥分发范围扩展到覆盖全球。此外,将量子通信地面站与城际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如合肥量子通信网、济南量子通信网、京沪干线)互联,可以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保密通信网络?!?/span>
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是“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另一个科学目标之一。
“量子隐形传态实验采用地面发射纠缠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墨子号’量子卫星过境时,与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地面站建立光链路。地面光源每秒产生8000个量子隐形传态事例,地面向卫星发射纠缠光子,实验通信距离从500公里到1400公里,所有6个待传送态均以大于99.7%的置信度超越经典极限。”彭承志说:“假设在同样长度的光纤中重复这一工作,需要3800亿年(宇宙年龄的20倍)才能观测到1个事例。这一重要成果为未来开展空间尺度量子通信网络研究,以及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等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span>
(《人民日报》8月10日六版)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看完了《人民日报》的报道,有没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呢?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这位主人公、“九三学社的骄傲”——潘建伟。
2017年2月8日晚,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礼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获奖名单正式揭晓。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潘建伟荣获 “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当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得知潘建伟荣获“感动中国”称号后,第一时间致贺信,向他表示祝贺。
“ 您感动了中国!您是九三学社的骄傲!我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
在贺信中,韩启德号召全社同志要以潘建伟为榜样,大力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从我做起,勇攀高峰,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社务工作中勇挑重担,为实践科技创新的“顶天立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时间回溯至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意味着量子保密通信进入新纪元,这也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他的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作者 _ 壶语 子晗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量子 卫星 通信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