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话·数据话·数据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民生之本亮点纷呈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民生之本亮点纷呈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就业领域多重矛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积极推进就业转型,不断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就业不断增加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业工作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和谐改善的优先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就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
(一)新常态下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发展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源泉所在。2012—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9%、7.8%、7.3%、6.9%、6.7%,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同期,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分别为92198、91954、91583、91096、90747万人。在经济增速换档、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依然庞大的大背景下,我国就业依然风景这边独好,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保持了平稳增长,分别达到76704、76977、77253、77451和77603万人,年均增长225万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2012—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吸纳非农就业172万人,比2009—2011年多吸纳30万人。
(二)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我国就业总量特别是城镇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每年1500万人左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繁重的安置任务,各级党委政府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了就业预期目标的超额完成。2012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2016年达到1314万人,并且2013-2016年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超额完成每年的目标任务。
(三)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登记失业率持续稳定。2012-2016年全国城镇年末登记失业人数均维持在900多万人,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4.0%—4.1%之间,远低于4.5%的控制目标;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1%左右。
(四)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
就业岗位供大于求。2012年末至2016年末,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分别为1.08、1.10、1.15、1.10和1.13,持续平稳在1以上运行,岗位需求人数始终略大于求职人数,就业市场整体活跃,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二、 经济转型助推就业,结构格局持续优化
五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协调发展能力,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促进就业转型,就业格局更趋合理,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城乡就业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2012-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分别为52.57%、53.73%、54.77%、56.10%和57.35%,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就业人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期,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从37102万人上升至41428万人,年均增加1082万人,年均增长2.8%;乡村就业人员从39602万人下降至36175万人,年均减少857万人;城镇就业比重由48.4%提高到53.4%,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乡村就业比例降为46.6%。2014年城镇就业人员数量首次超过乡村,我国城乡就业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二)第三产业就业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长和提升空间,带动和助推就业人员快速增加,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201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到33757万人,比2012年增加6067万人,而一产、二产就业人员分别减少4277、891万人。2012—201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从36.1%升至43.5%,增加7.4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一产、二产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从33.6%和30.3%降至27.7%和28.8%。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高低排序从“三、一、二”的发展型模式提升到了“三、二、一”的现代模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协调性明显提高,初步改变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长期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局面。
(三)行业内部就业结构明显改善。
2012-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的装备制造业就业人员快速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就业人员分别为341、380、706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26.3%、39.1%、37.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就业人员则年均分别下降6.9%和4.5%。
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大幅增长。2012-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的保险业、其他金融业、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娱乐业就业人员均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分别为11.1%、16.9%、18.6%、20.8%、16.9%、13.6%、10.8%和15%。
(四)非公经济成为城镇就业的主渠道。
2016年,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分别比2012年增长52.9%和59.9%,占城镇就业的比重分别为20.8%和29.2%,分别比2012年提高5.6和8.8个百分点。2012-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非公有单位就业人员从7194万人增加到10374万人,比重从47.2%上升到58.0%;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国有独资等公有单位就业人员则从8042万人下降到7514万人,比重从52.8%下降到42.0%。
(五)区域就业结构更趋合理。
近年来,伴随着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中西部后发优势显现,在创造就业方面已超过东部地区。2012—2016年,西部城镇就业人员累计增长16.8%,东部增长10.9%,中部和东北分别增长10.4%和6.5%。同期,全国就业人员净增加899万人,其中,中西部地区占了90%以上;城镇就业人员净增4326万人,其中,中西部地区占比近50%。2016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占全国比重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而东部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
(六)就业人员素质明显改善。
人才资源稳步增长。截止2016年底,全国累计共有2358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比2012年增加783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17.7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300多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万人和1200多人。2013-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156万人,占全部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的58.8%。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积极助推劳动者素质提升。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359所,比2012年增加62所,占国内普通高校总数的52.3%;毕业生329.8万人,占到高等教育的43.1%。据调查,2015年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14.6%,比2010年分别提高0.5年和4.3个百分点。
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升。2016年,全国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占比为26.4%,比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为29.1%,比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为23.9%,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比2013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同时,着力增进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也实现了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单位就业明显增加。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劳动者创办企业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灵活就业人员进入企业就业,促进了就业正规化程度的进一步上升。2012—2016年,我国城镇各类单位就业人员总量由22793万人增加到29971万人,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12年的61.43%上升到72.34%。
(二)企业用工更加规范。
各项劳动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用工的进一步规范,超时用工现象明显缓解,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ぁ?016年,城镇各类企业就业人员中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0小时的比例为47.9%,比2012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超过40小时的比例大幅下降,由2012年的52%下降至48.1%,下降了3.9个百分点。
(三)劳动关系更趋稳定。
我国劳动标准体系日益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劳动关系稳定性不断增强。2016年,在各类企业就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签订无固定期(长期)劳动合同比重达到了26.8%,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末,全国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并在有效期内的集体合同累计为191万份,覆盖企业341万户、职工1.78亿人。
(四)就业保障显著提高。
2016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员分别为37930、29532、18089、21889、18451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7503、3046、2864、2879和3022万人。
四、 创业创新激发就业,发展成就辉煌瞩目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努力营造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催生了众多新就业形态,紧紧兜住了民生底线,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
(一)创业创新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创业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2013年至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分别为1131、1293、1480和1651万户,年均增速13.4%;其中新登记企业分别为250、365、444和553万户,年均增速30.3%。据有关部门测算,2016年初创企业新增招聘岗位数超过240万个,对新增招聘岗位的贡献率达到18.7%。据劳动力调查数据测算,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在一年内新创业的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约36%;在全部失业人员中,平均每年约有7%的失业人员在为自己创业做准备。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热情高涨,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超过450万人,2016年登记的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61.5万人。
(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吸纳就业效应显著。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企业大量涌现并蓬勃发展,对各类人员的就业创业吸引力日益增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其中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员约为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从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快递服务业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企业从2013年的436家增至2016年的847家,从业人员增加16.1%。从分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滴滴出行公司的数据看,2013-2016年,已有1100多万注册司机有过接单行为,其中有1/4以上的司机日均接单4单以上。
(三)重点群体就业稳中有进。
高校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就业水平。2012-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680、699、727、749和765万人,连创历史新高。五年来,党中央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重要位置,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始终稳定。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更是连续14年超过7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稳增长。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有力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外出就业。2013—2016年,农民工总量从26894万人增至2817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从16610万人增至16934万人。
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帮扶。坚持做好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工作,2013—2016年,累计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3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99万人,共帮扶22万户零就业家庭中的24.9万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创新进取,奋力拼搏,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保持了就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庞大,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就业问题仍然突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惠民生,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国家统计局人口司)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人员 城镇 增长 创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