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王军:“非遗”保护“伤不起”
从概念上的“匪夷所思”到认识上的“非遗非所遗”,从社会关注的热点词到成为新闻媒体的聚焦点,从活态传承融入生活到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宠…… 一路走来看似风光无限,非遗的?;び氪腥匆廊幻媪僮胖疃唷吧瞬黄稹钡南质道Щ?。
第一伤:“四重四轻”,凝神不定气
一是重申报轻?;?。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非遗”工作的一大阻碍。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对非遗的文化属性认识肤浅,申报“非遗”的目的存在功利性,把申遗成功当成一项政绩来追求。盲目追求数量、夸大申遗功能,对如何有效?;げ簧闲牟挥眯摹?/p>
二是重形式轻内容。2006年起,自国家确立每年6月份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以来,各地纷纷举办地方性的非遗节或重大非遗宣传活动,过于强调形式上的多样化和吸引力,对非遗产传承?;さ暮诵男呋杓撇还?无法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三是重固守轻创新。非遗传承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然而,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受“非遗拒绝创新、传承人不容挑战”等观念制约,过于依赖传统的传承方式,缺乏创新精神唤醒和激活非遗技艺,弱化了活态传承的能力。
四是重展陈轻流通。当前,以展陈、展览、展演等形式对非遗进行“实体化”?;ひ丫晌鞯毓逃心J??;毓宋夜且欧⒄故?不难发现,各地很多非遗项目历史上就是通过商业化流通来维系传承的。为此,让非遗文化与市场成功对接,通过市场流通实现非遗“活态化”发展,也是可以放手实践的好办法。
第二伤:“四老四乏”,有心却无力
一是“老艺人”身心乏倦。当前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成了非遗保护不得不直面的痛点。据统计,在现已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已经有235人离世,而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岁的占50%以上。由于老师傅年纪大,身心乏倦和精力不足,直接导致代表性技艺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
二是“老手艺”传承乏人。所谓的“老手艺”,就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技艺。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ず霉ひ辗椒?。要抓住《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政策机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使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
三是“老规矩”制约乏善。师徒传承从古至今,是传统技艺、民间演艺、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传承方式。而在民间,家族传承仍是非遗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传男不传女”、“传长门不传旁门”、“传内不传外”等传统“老规矩”可陈乏善,加之部分独生子女不愿传承衣钵,日益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p>
四是“老作坊”发展乏力。众所周知,今天与我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传统生活知识,很多是通过坐落在城市中的老作坊、老字号来传承的。如,全聚德、王致和、同仁堂、鹤年堂等老作坊、老字号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当下,随着市场结构转型升级,曾经一度红火的“老作坊”日渐衰落,这无疑是对具备市场化基因的非遗项目的严重冲击。但无论如何,非遗传承与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多维度的,使其重返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迫在眉睫。
第三伤:“四多四少”,游离乾坤外
一是资源多开发少。我国非遗资源丰富、阵容庞大、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从调查情况看,在一些地方资源闲置问题还比较突出,缺乏有深度的?;ば钥?、生产性保护和融合性利用,导致一些非遗项目申报后束之高阁、一些特色非遗村落无人问津、一些经典传统非遗品牌名存实亡。
二是想法多路径少。非遗项目或产品,不同与单一化的生活必须品,市场上只要质量过硬就有一席之地。当前,非遗?;すぷ髦衅毡榇嬖谧畔敕ê芏嗦肪赌颜业奈侍?一些地方有意将其作为文创产品打造,却对如何进入市场没有底数;有些地方有心将其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却对怎样实现产能合一没有信心??杉?很多非遗资不是死在想法上,而死在办法中!
三是规划多落地少。规划有用吗?当然有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在有些地方对非遗?;び氪泄ぷ魉淙荒扇肓说钡摹拔幕⒄构婊?、年度工作计划和重大项目方案,可是能够实实在在得到落实的却很少。一个原因是规划执行度或可操度差强,另一个原因是政策支持不够,或受人力、财力等方面制约。
四是困难多解围少。与其他中小文化企业相比,非遗生产状况多为小、散、弱,没有相应的固定资产作支撑,难以获得融资机构的支持,呈现出“家族式创业”或“单打独斗”态势。由于自身发展受困,加之创新能力欠缺,很多优质非遗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提升。
第四伤:“四热四冷”,困于表相中
一是节庆热平时冷。鼓乐喧嚣、红红火火、热闹非凡、一片歌舞升平的非遗展示展演,成了全国各地每年6月份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不约而同的“规定动作”,把活动搞得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可是一过了这个日子,马上冷落下来。这种“6月里来7月里走”的尴尬令人警醒。利用“非遗节”、“非遗宣传日”或春节等重大节庆时机,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助推,让常年遭受冷遇的非遗人和非遗项目热起来,是件好事。毕竟,非遗不可能天天都“过节”,面对现实还要过好自己的“日子”。
二是开发热市场冷。近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非遗项目向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转化的“开发热”正在升温。短短几年间,全国各地与非遗相关的文化企业、创意营销平台、民间研发团队等载体顺势而动,再度让非遗陷入了“两难境地”。面对非遗版权使用的严肃性、市场需求的多变性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加上缺少相关的政策机制作保障,必须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两头热中间冷。综合分析来看,让“非遗热”起来的主要有两股力量,一个是地方政府,一个地方企业。恰恰相反的是,夹在中间的非遗持有人或传承人却显得很“冷淡”,一个主动原因就是版权所有与利益二次分配的问题。目前不少项目“传承人不传承”,或根本无法传承,主要是列入产业开发项目后,主导权成了合作企业,而真正的传承人只能“靠边站”。
四是体外热体内冷。当下,只要提到“文化+”,大有“文化是个箩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的共识。同样,非遗也不例外。近年来,各地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大打“文旅融合”牌,通过创建非遗旅游小镇、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建设农耕博物馆等形式吸引八方游客,结果“文化唱戏、旅游收钱”,“富了旅游、穷了文化”。这些现象映射出的问题,正是需要各级研究解决的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级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直面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四个四”问题,需要我们切实增强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守护非遗瑰宝,不留历史遗憾。(作者王军系四川省乐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非遗 ?;?#32;文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