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错视画艺术实践 如何“欺骗”人们的眼睛?
编者按:20世纪,艺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写到“19世纪架上绘画兴旺繁荣的事实,损害到了壁画,最后也损害到了建筑。今天的艺术似乎正在恢复它们建筑的特性,这一事实给我们展望未来带来了希望。”
当代错视画不仅给公民生活带来乐趣,无疑还拉近了建筑与绘画之间的距离。西方当代错视画是如何“欺骗”人们的眼睛呢?本期域外版特别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黄倩副教授向读者介绍关于西方当代错视画在室内景观与城市街头的呈现与实践。

埃德加·穆勒 神秘洞穴 英国伦敦 2011年
别开生面的室内景观
现代主义建筑摒弃附加装饰,讲求发挥新材料(钢、铁、玻璃、钢筋混凝土等)与新结构(钢结构、框架结构等)本身的美学性能。在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空间内,为了与建筑自身的风格相呼应、相协调,错视画也呈现出与传统形式全然不同的新面貌。
汉斯·彼得·路特(Hans Peter Reuter)为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创作的一件环境艺术作品——一个嵌有错视画的415×370×1400厘米的房间,可谓当代错视画艺术的杰作。当观者沿着满铺蓝色瓷砖的弧形墙壁前行时,似乎沿着台阶走上去,再走几步就是出口了,灿烂的阳光正从上方倾泻而下。然而,如果你果真踏上台阶,走到第4步的时候,你一定会“咚”地一声撞上墙壁。原来,艺术家以其高超的错视画技法,在房间尽端的墙面上,卓越地模拟了房间的延伸部分。在此,真实的空间与虚构的空间如此巧妙地交织渗透,将一个平庸无趣的空间转变为一条通向无限的、极具未来感与科幻色彩的神奇隧道。在此,我们不能不为佩夫斯纳所说的建筑对绘画的“拯救”感动,而事实上,这种“拯救”是相互的,建筑“拯救”绘画的同时,绘画也“拯救”了建筑。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错视画代表人物之一,普夫有意味的多层叙事元素赋予其作品一种复杂的有深度的内涵,因而被认为高于装饰画,甚至超越了错视画。
1997年,普夫接受ICTV(集成电路电视)的委托创作了《在人机交互技术面前的儿童》错视画。它在墙上打开了一个个以方形为单位的层层套叠的不规则洞口——蓝色的、红色的、黄色的,尽端是一个电视屏幕,屏幕中以方形线框动态地延续了洞口的透视。鲜明亮丽的三原色,充满高科技元素的景观,让趴在洞口的小男孩无比着迷。这个小男孩是我们的替身,透过他的眼睛,我们能够发现这幅错视画令人兴奋的奥秘——面对未来科技无法预知的前景的无限好奇。与成人面对科技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性感到威胁与不知所措相反,儿童是多么乐于接受与被吸引!
这幅画是普夫用丙烯颜料画于帆布之上的,先在工作室里完成后再粘贴于现场。注意!小男孩脚边的那个侵入观者空间的银灰色小盒子——ICTV开发的含有多种交互式应用软件的设备,它是从现实向虚构过渡的关键的连结,正是它,引领我们跨入未来科技的神奇世界。巧妙的设计生动地表达了委托者的身份与特质,进而成为场景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
编辑:杨岚
关键词:错视画艺术实践 错视画 艺术实践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