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港商,一个和紫?;ㄒ谎览龅拿?/span>
20年前,回归钟声敲响,香港,穿越硝烟风云,卸下历史重负。回归整20载,香港,助力改革开放,分享发展红利。
港商,一个和紫?;ㄒ谎览龅拿?。
背靠祖国,北望神州。香港与内地,同根同心,命运相连。
改革开放初期,港资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先行者;如今,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的各项实践中,也处处跃动港商积极考察、响应发展的身影。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深圳,与香港仅一河之隔。地理接近的优势,使深圳成为港商投资内地的首站。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正是最早投资内地、眼光精准的港商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大刀阔斧地进行,推出诸多对外商优惠政策。与之同时,香港工业发展正盛,工人严重短缺,工业用地供不应求。
改革开放之初,大批港商跨越罗浮桥,奔赴内地四面八方,兴业投资,兴教助学,成就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比香港高价的人工费和几近饱和的工业用地,内地的工业环境吸引着李秀恒。他将几条劳动密集型生产线,逐渐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从1987年在深圳坪山投资建厂,经历1997年香港回归,如今,打工起家的李秀恒发展成为身家百亿的香港“钟表大王”,坐拥运输、金融、地产等多个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项项国家级建设规划的推出,也给香港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对香港来说,机遇正变得越来越多,不变的是‘一国’和‘两制’的优势?!崩钚愫闼怠?/p>
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香港以内地广阔的腹地为依托,在内地的快速发展中获取更多发展机遇和不竭动力。
面对这些历史性机遇,香港要考虑怎样与内地配合,集合粤港澳优势;同时借助背靠祖国的优势,将帮国家“引进来”进化为与国家一同“走出去”,争取更多有利港商投资发展的条件。
“国家所需,香港所长”。在港商眼中,香港拥有的金融、航运、物流、专业服务等优势独一无二,应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切勿让机会白白流走?!?/p>
“七十年代是我回乡帮国家,现在是国家帮我,为我指‘路’?!蓖蹲誓诘亟氖甑母凵烫方跚蛩?香港回归二十年,港商搭上了国家高速发展的列车,再也不怕前路荆棘。
贸易版图不断扩大
香港与内地,同呼吸、共命运。
自1985年起,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投资方面,截至2017年3月底,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2.1%。与之相应,香港也是内地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地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香港与内地经济不断磨合,已经形成了各自优势最大化、相互依存的发展模式。香港充分发挥金融中心、转口贸易、咨询服务优势,利用内地的土地、人力、资金和市场资源。香港与内地经济现在的发展很“合拍”。
以纺织制衣业起家的印尼华侨杨孙西,在立业之初就把“内地”圈在了事业版图上。如今,他的“企业王国”由闽港扩展至京畿,从纺织工业延伸到房地产项目。北京、重庆、山东、福建、陕西,他的香江国际伫立在天南海北,以“香江”之名参与着这些省市的改革发展。
回归后,随着两地贸易成熟度的积累、贸易额的激增,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之下,港资也开始审时度势,寻求建立在共同文化和历史记忆之上的、更高层面的投入。
美国《时代》周刊曾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时写道:“香港一直是一个中国城市,从未把北大西洋中的那几个潮湿岛屿当成祖国,她向来都有一个美好的祖国?!蹦杲?0岁杨孙西,依托中国文化现象找寻身份归依,以文化推广开拓新时期的贸易版图。
“我看这二十年的发展,香港的朋友圈扩大了,香港的文化回归加速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香港和内地的贸易版图,已沿着‘一带一路’从国内来到海外,而文化认同是我想做的,也是能发挥的优势。”耄耋之年的杨孙西,目前致力于推广中国茶文化,从文化层面帮助“民心相通”。
杨孙西说,两地联系不单是注入资金,更要将中华文化和历史记忆共同“带出去”。香港不乏有着海外背景的闽粤籍商人,他们的海外关系紧密,对国家的归属感更甚。其角色正如“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的地位,是连接资金、贸易与民心的“超级联络人”。
今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深化民心相通上推出了诸多新举措,也为港商的未来投资提供了新思路。
从茶马古道到南海之滨,从敦煌影落到云贵之巅,香港源源不断地从中华文化汪洋中汲取力量,踏浪而行。
与祖国血脉相融
一波才动万波随。
香港对祖国的深情,不仅可从投资内地的历程中窥见,二十年间,捐资助款、贡献家乡的故事比比皆是,令人动容。
祖籍广西的谭锦球是其中一位“推波助澜”者。
在得享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的机遇后,谭锦球于八十年代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钦州,先后投资10多亿元建仓储、通码头,更在九十年代创立香港广西联谊会(后扩展为“香港广西社团总会”),聚集起数十万关心家乡发展的香港人士。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2016年间谭锦球在内地及香港的捐款总额2亿多元。如今,广西社团总会先后为家乡投资数十亿港元,捐资助学余千万;而包括广西社团总会在内,香港大大小小的内地同乡会、工商联会,二十年来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发展添火加薪。
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的经纬地产项目,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可靠的质量,还为自己赢得了投资的成功。香港经纬企业集团创办人,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先生,多年细雨润物无声,多年从商的他凭着一颗回馈社会的“慈善之心”,赢得的社会对他的高度评价“大慈善家”。2012年他在汕头市“广东扶贫济困日”捐资1亿元建学校,捐款1000万元支持外交学院设立“外交学院经纬师生创新创业基金”。一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陈经纬多年来在内地用于救灾、扶贫、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过亿元。
据统计,仅2015年,就有56名香港慈善家捐赠逾百万元,其中23位慈善家向家乡或祖籍所在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供帮助,另有9位慈善家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或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资助。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八年间,从个人到政府,香港特区共捐资100亿港元帮四川同胞重建家乡。
“说到底,港商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一个中国人。”谭锦球说,他们一代人凭借着香港优势,受惠于国家发展,所以更应时刻不忘以己之力回馈祖国,“中国人该做的,我都会做。”
更多的动人事迹在传颂——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为善乐施,一生捐款逾150亿港元,不仅捐资助学、山区扶贫,更全力投资家乡;
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超人”李嘉诚,创办李嘉诚基金会,公益项目遍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坚持“为自己、国家与全人类社会建造共同的尊严和福祉”;
蒙民伟、邵逸夫、李兆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镌刻在全国每个大中城市的校园建筑上,他们用对教育的深邃思考,陪伴着祖国的未来。
从边陲小镇的一段路、一座桥,到大学校园的一间实验室、一栋图书馆,从华东水灾、汶川重建等救灾捐赠,到“健康快车”、“亮睛工程”等医疗行动,港商用赤诚与热爱,书写出穿荆度棘、同苦共甘的传奇。
珠江口外,狮子山下,香港分享着二十年来回归祖国带来的红利,而那些筚路蓝缕的故事,也随着东江水婉转低流、敲门入户,汇聚成人人传颂、低吟讴歌的史诗。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合作共赢。未来,香港将与内地继续携手,构筑“中国梦”的共同回忆。
(人民网记者 陈瑶 李海元 常红 杨牧 刘洁妍)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香港 内地 港商 发展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