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舆论对农民工暖闻反应强烈反而不正常
老话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里,负面新闻往往比正能量的消息更抓人眼球。尤其是在舆论爱贴标签、画圈子的习惯里,想让一个不被关注的群体的暖新闻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绝非易事。不过,就在6月22日,据江苏新闻广播报道,一群农民工在南京地铁站里蹲等两个小时都不上车,就是因为要让给着急上班的年轻人。
据了解,这群农民工兄弟一共十人,都是来自安徽宣城的老乡,在南京桥北的一处建筑工地打工。工程完工了,他们准备今天回老家。没想到在地铁遇上客流高峰期,就做出了上述举动。此消息一出,网上纷纷为他们的谦让点赞,尽管他们才十个人,“挤挤就上去了”,估计也不会太影响他人出行,但他们谦逊的姿态和对他人的体谅,的确让人感动而感慨。
感动的是,相比不少人偏爱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常不考虑他人而行事,这几位农民工兄弟反而更像谦谦君子,比许多更高阶层和知识水平的人更有现代公民的修养。感慨的是,这样的新闻并不多见,这当然不是因为农民工群体缺乏这样的自觉和素质,而是外界总习惯于将其标签化,即使他们在马路上挥汗如雨、在地铁里礼让他人,许多人也会视而不见,甚至将其堪称稀罕的景象来嘲讽。
在舆论场上,农民工显然是缺乏话语权的群体,当他们自己无力表达本群体诉求和塑造自我形象的时候,外界的误会和偏见就在所难免。正如印度思想家斯皮瓦克在《底层人可以说话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底层群体失去了话语权,而被规训、修改过的底层话语则无法代表底层的真实形象。在常见的媒体报道中,农民工既是弱势群体,也是一些不文明现象多见的群体,比如农民工讨薪、维权的报道屡见不鲜,而他们往往也被描绘成贫困、无知、没教养的形象。
理性视之,这是舆论和媒体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制造的“幻觉”。农民工群体或许读不懂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但他们对外界的指指点点也不可能毫无察觉。但大多农民工的内心是谦卑的,带有本能的朴素和“熟人社会”习俗里对他人的关切。这个新闻里的农民工主角,对年轻人的关心或许并非源自教育的修养,而是天然的悲悯和关切,在他们渴望得到外界对其尊重和理解之前,或许,他们深知这需要自己先对他人和社会有更多关怀。
也正因此,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舆论在评论这类话题时,不应止于表面上的点赞或称颂,而是要理解他们为何如此,以及何以如此。只有真正从内心的关怀到位了,农民工群体才不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类似的暖新闻也会更多地涌现出来。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农民 民工 舆论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