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文化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最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词——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几年前,一则名为《致匠心》的短片打动了很多人,因其触动了每个人心底都应有的“工匠精神”。其实,在中国,“工匠”及其“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工匠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化育出具有中国气质的人文艺术世界。
艺境联通心境,心境决定艺境。民间常说,看技艺更看人品
人类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而逝,回首岁月的痕迹,许多是以工匠自己的手艺和品质留下的佳话。
鲁班有一个徒弟,他跟师傅学艺,总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有一天,他不辞而别,自己也开了个木匠铺。他想起师傅每当一个人拉锯时就做个木头人当下手,于是,凭着自己的记忆也做了一个一样的木头人。奇怪的是,木头人就是不会动。没办法,他只好又去找师傅。
师傅听他说完,便问:“你量它的胳膊了吗?”
徒弟说:“量了。”
师傅又问:“你量它的腿了吗?”
徒弟说:“量了?!?/p>
师傅说:“你量它的心了吗?”
徒弟说:“哎呀!我没量心!”
师傅说:“这就对了。因为你没良(量)心,所以它不会动?!?/p>
工匠文化是生活留给人类最生动的文化。有一位木匠告诉他的徒弟,每天下班后要写“修业报告”,交给师傅和自己的父母,总结自己这一天有无工作中的差错和闪失,后来,他作坊中的所有徒弟都成长起来了。工匠文化其实是在生活中默默传承着的一种生存规范,是与技艺并行的一种价值,是技术的内在规律,也是技艺的最高追求。艺境联通心境,心境决定艺境。民间常说,看技艺更看人品。每一个使人难忘的艺术、技艺,出色的艺术品背后都有一些令人非常难忘的故事或记忆,这是工匠文化的特征。
工匠文化的特征在于这种文化自身的生命力。这种文化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它生命力的活态,它本身就是生活。从工匠文化中去体味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扑面而来的浓烈气息,才知道生活不淡,是杯有滋味的老酒。我们总结人类的工匠文化才能把生活的大门打开。如果说生活是一只盛满了酸甜苦辣的篮子,那么工匠文化就是这只篮子的梁和把。多少年了,人类在不停地寻觅,文化的根、生活的梁在哪里呢?终于在今天,我们提起了这只篮梁。
这里我以东北或东北文化为例。大东北的风雪吹刮千百年了,长白山的那些历史,科尔沁的无数精彩述说,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流传不息的故事,哪一处离开过工匠文化啊。而吉林工匠,就是这块土地上的血泪赞歌,是北方民族文化的盛大遗产,是北方土地辉煌历史的凝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四次人口大迁徙大流动,那就是下南洋、赶南海、走西口、闯关东,其中闯关东就生动地体现在工匠文化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辛酸屈辱的磨砺,那些辉煌灿烂的故事,描绘出关东大地永远不老的神话,铸就了工匠不朽的灵魂。工匠文化不仅尽显民俗学朴实优美的大雅风范,更能反映开拓精神和移民文化。它不仅是民俗文学的典范,更是当地的经济史、创业史、风土民俗史。
仅以闯关东而言,清王朝的封禁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蒙古王公的抵制,于是早在顺治和康熙年间,他们便私下招募大批来自山东、直隶的流民前来垦荒和采集山货野物。经过近百年的开垦,这儿已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和中心集镇,出现了许多作坊、店铺,形成了繁华的街巷,这时中原地区的大批“手艺人”相继而来,城里的粮行、钱庄、牛马市、山货庄、药铺、杂货铺等相应而出,一个历史上的“商业城镇”就这样默默地诞生在北方从前荒凉的草原上……
历史的脚步就是这样悄然迈进,吉林工匠也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崭露头角。吉林工匠大抵是这一时期前后从中原地区“闯关东”而来的,我们称之为“流人”中的优胜者。也有被发配的罪人,但更多的却是那些被东北的千里沃野所吸引并离开中原而来的贫苦农人和手艺人。吉林工匠中恰恰是这样的人物居多,并用自己的经历充实了这一段历史。另一特征是带有沧桑历史的一种岁月感,几乎每一篇故事每一个工匠,都是从历史岁月中走来,无论是在中原地区就已出名的工匠,还是到了吉林后开始起家创业者;无论是在东北从其家祖传的工匠手艺,还是从农人改行弃耕操起“手艺”立起的字号,都真实可信地伴随着东北吉林历史的演进而一起创业、繁荣和出名。所以在这一点上说,工匠的故事是这里民族和民众在生存历史形态中的真实写照。
吉林工匠故事写就的虽然不完全是历史,但它完全可以成为历史的佐证,而有时反而比历史的记载更具体和细致,因为它记载的是方方面面的具体的“历史”。就这些工匠而言,已经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吉林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方面和人民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方面不可缺少的“字号”,它们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几乎都进行了调查和记载,因此,我们除了可以把这些“故事”看成是吉林历史的缩影之外,又可以把其中的某某字号的发展史归集成吉林的工业史、食品加工业史、手工业史或某某的“族史”或“家史”。其实家族史恰恰是一个家族族人祖先的创业史。在这一点上,工匠的每一个“点”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个案”,发展成工匠,给人留下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工匠文化是中华民族性格和思想品德的一种综合
应该说,工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当工匠的前期是在某一个方面为了人或社会的需要而生产或加工某一个产品时,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物质设备”,但是,一旦这种产品或技能逐渐被人所承认或认可,并不断得到传播传承和弘扬时,这个工匠就产生了自己的“精神能力”,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精神追求,也是地域文化中的精神风貌。如吉林工匠的故事可以是吉林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无论是他们的那种吃苦耐劳、艰辛创业的行为,还是他们那种尊老爱幼、扶贫济弱的品德;无论是他们那种对技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还是那种不欺人骗众、不短斤少两的职业道德,方方面面的精神品格,都反映出中原民族同北方民族相融合所产生出来的那种精神。这是一种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
工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和思想品德的一种综合。正如从中原来的或从前早期而来或本土的吉林工匠,他们精湛的手艺技能和技巧,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发扬,是同这里民族的一种宽宏、一种大量的品质分不开的。北方民族那种待人厚道、诚恳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工匠。这里民族有句俗话:借鞋连袜子都脱。是说见人危难,倾囊相助。这种精神后来在工匠中有深深的体现。这是两种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规律和特征,也是一种优秀文化形成的特征。因此我们说,工匠故事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珍藏价值。
工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和物质的智慧创造者,工匠是文化多样性的开拓者,是为人民的生活贡献美好的奉献者,是创造历史的辛勤实践者,更是人类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工匠所创造的那些美好载体往往陈列在博物馆里,或在生活中普遍应用着,人们并不完全知道工匠们创造产品的甘苦和艰辛,创造过程的生动、曲折,创造者心灵的痛苦和愉悦,而此时又很少有人去追问创造者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存在,这是生活造成的误区,也是审美的误区和历史的误区。他们是最容易被生活所忽略的英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全面抢救、?;ぁ⒋?把工匠的精神品格发扬出去,传承下去,弘扬开来,因为这是民族的珍宝,人民的珍爱。
工匠文化是一种带有抢救性的文化。许多工匠都年岁大了,文化和手艺往往十分濒危,有的已经或正在失传,又往往后继无人。工匠文化是一种需要及时总结的文化。许多工匠本人没多少文化,全靠在实践中去摸索、创造,那些绝技、手艺、绝活的出现更加彰显了他们的努力,需要记录,保存。工匠文化是一种需要我们去挖掘的文化。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需要我们帮助和扶持他们,提升他们的追忆能力。工匠文化是一种生动的生活文化,它使生活更加具体。它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尊重创造。工匠文化又是人的生命文化。每一种手艺和工艺,产品和物件背后,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生命在奋斗,在拼搏,在牺牲,在付出。因此,工匠史,就是生命史,是人类生命和精神的生动读本。
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已经无比现实
近些年,中国出现了一类新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尝试并分享自制料理和日用品,具有文化特性和匠人特色的产业重新开始兴旺。这种现象说明,追求品质意义与价值多元的群体越来越多。而“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写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规划,正因为社会对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的需求,已经无比现实。大批量的复制生产,带来了“每一个都一样”的物品,有利于保证质量的底线,有利于拉低成本降低费用,无疑是社会的巨大进步。然而,在物质已然逐步富足的今天,生命本身的复杂性,驱使着人们又开始去追求“每一个都不一样”的物品,以物品所附带的文化含义,去标记自身的精神特性。恰恰,这就是工匠们能够提供给现代人的礼物。几乎所有的工匠都认为产品是有生命的,这也是他们有别于他人的坚守。现在我们得到一个物件,不仅希望它好用,还希望体验到它所诠释出的品质。很多畅销的手工产品,之所以都要附上作者的制作过程和理解,就是为了带领消费者亲近工匠、了解工匠,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才能让我们去体味物品背后凝结的精神。
大量的传统工匠其实生活在欠发达地区,他们所承载的生产和文化资源,并没有很好地融入产业转型中去。而且一些人年事已高,手艺濒危又后继无人,而另一些人文化程度不高,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绝活,急需挖掘和保存。如何对接市场需求,如何缓解传承?;?需要各界尽快去落实顶层设计对“工匠精神”的定位,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文化学者看来,发现一种制作的意义,长期不断地坚持研究,就是工匠的基本定义。工匠是生活的发现者和深化者,也是生活的创造者和追求者,每一个工匠都愿意把真的好的美的成果留给生活,而不许把假的坏的次的成果留给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几代人甚至数代人都在不懈努力,每一个成功的工匠都有若干岁月的故事,汇聚起来,就成为了我们国家最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作者曹保明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工匠 文化 生活 历史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