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当"熊孩子"遇到了"长大的熊孩子" 如何谈尊重?
听着他们在车厢后面一路聒噪,一车人都尴尬沉默着。我身边5岁的女儿小叶子,几度悄悄回头张望。说实话,这种场景,特别绝望。公共场合不得体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有同样不得体的家长,他们自身举止有失体面而不自知,同时,他们还自认为一直在管教孩子,但这种“管教”,是完全无效的,管教方式也简单粗暴,毫无智慧,只能是把孩子往更坏的境地推。
如果你肯耐下心在餐厅观察一番,也会发现,那些呱噪的孩子,基本都会有一个和他们有沟通障碍的家长。这种沟通障碍,一种是对孩子长期漠不关心,导致孩子负面情绪积累甚多,需求总得不到满足,便形成以最擅长的哭闹为表达模式。
另一种则恰恰相反,关注得太多而且自以为是,并不真正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大人一直在絮絮叨叨问孩子吃这个不吃那个不,要擦手要喝水要撒尿,不要摔筷子不要敲碗要坐直。孩子刚吃一口米饭,妈妈便塞过来一口青菜,小孩像被一万只嗡嗡叫的苍蝇围绕,估计不管换做谁,若不能掀桌,也只能哭闹了。
我们总是谈一些教育问题,旁观者粗暴喊打,当事人跳脚对骂,但这些真的都不是教育问题。礼法的本质是尊重,一个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和一群不知道何为相互尊重的大人,是无法来深入探讨谦恭、隐忍和克制这些基本礼仪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也并非一个粗鲁命令就能解决,而是要在为他们着想的基础上,让他们从懵懂的模仿,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
说到“为他们着想”,我们就来谈谈另一类所谓的“熊孩子”。这一类孩子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出在父母的教育或沟通质量上,而是他们的“生理系统”报警了。
在交通工具上感到身体不适的幼童,是无法克制自己情绪的;在餐厅里陪同大人度过漫长用餐时间的低龄儿童,也根本不可能安安静静地坐两个小时。所谓“为他们着想”,从根本上是要站到孩子们的角度来想——孩子的身体情况和忍耐程度是否适合长途远行?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或训练?既然不能忍受餐厅里的无聊时光,那是否可以缩短用餐时间或选择有户外活动余地的餐厅?有没有方法既尊重孩子们的年龄特性,又可以满足自己的种种计划?所谓相互尊重,便是孩子和大人同样作为人的权利要彼此退让取舍,完全迁就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
这些说起来似乎也不难理解,但能这样认真替孩子着想的父母真的不一定很多。你看到的那些安静乖巧、能量被巧妙释放的孩子,多是因为有这样良苦用心的大人在背后支撑。
但即使都做到了这些,也依然不能避免“小动物们”的突发状况。这时候需要的是家长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控制住局面,并寻找损耗最低的方式去解决。而那些被打扰到的人,其实也可以有一些文明人的风度。既然年轻人都不能避免头脑冲动地爱上一个蠢货,又为什么不能宽容一个孩子偶发的状况呢?
还记得那天从京都的电车上下来,我抑制不住用凶狠的语言抱怨了那吵闹了一路的一家人,表示真恨不得把他们轰下车去。小叶子忽然用她幼稚的声音很认真地说:“我觉得肯定是那个小弟弟太小了,他可能生病了……”
那一瞬间,一种羞愧感猛烈袭来,真的,做好自己已经够了,用那样粗暴的语言去指责别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失态呢?
编辑:梁霄
关键词:熊孩子 尊重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