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莫让低价药成了传说
最近,笔者去买止咳药二陈丸。此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价格不过20元。结果,跑遍了附近药店,得到的答复都是好几年没货了。
不只是二陈丸,近年来低价药频频“玩失踪”。1元1支的氯霉素滴眼液、2元100片的复方新诺明、3元1盒的?;平舛就?、几元一盒的氟哌酸、8元100片的牙周灵片等,几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这些药品价格虽低,但疗效确切,“好用不贵”,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市场需求量巨大,因此它们的短缺备受关注。
明明百姓有需求,为啥企业不生产?最近,在广东药品交易中心发布的一张清单上,有多达1004个品规的药品断供,导致患者无药可用。药品中了标,企业不是不想供货,而是没法生产,因为生产成本与中标价格相差悬殊。以葡萄糖注射液为例,成本价1.8元,中标价1.2元,这意味着只要生产出来就亏损,企业不供货,只能上“黑名单”。辛辛苦苦中的标,却成了“烫手山芋”。
药品是特殊商品,病人有刚性需求。为了防止低价药品消失,政府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低价药清单,允许低价药在合理范围内涨价,一些低价药品重回市场。今年,北京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原价30多元的速效救心丸,经过招标价格涨到39元。虽然一盒涨了9元多,却保障了市场供给,让老百姓不再为买救命药犯愁。尽管政府干预有效果,但不能过度依赖这只“看得见的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用好“看不见的手”。
药品短缺主要是因为定价不合理,企业停产是一种本能反应。只要药品成本价高于市场定价,低价药就会难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一旦原料涨价,药品价格也应上浮。例如,在各省药品采购过程中,中标价格参考的平均价、入市价和议价往往是过去4—5年间的数据,但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成本却是逐年上涨。以维生素B1为例,以前1公斤的价格是230元,现在超过1800元,有时候甚至到2000元。再加上新版GMP标准认证、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影响,企业对车间、产品的升级改造,也推动了药品成本上升。然而,对于价格的动态变化,政府部门往往很难准确及时地掌握。也就是说,药品一旦以低价中标进入医保支付体系,在几年之内,即使成本上涨也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价格,只能断供。短缺的后果是患者四处找药,黑市价格借机狂飙。例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青霉胺价格不到10元,被炒到近100元。集中采购的目的是让百姓买到好用不贵的药物,但如果无视经济规律,用守株待兔的办法管理药价,低价药难保不消失。
市场瞬息万变,药价不能“定”起来,而要随之“动”起来。只有随行就市,实行药品动态定价,低价药才能重回市场。同时,建立严格的成本监测体系,增强定价过程的公开化,这样既可防范制药企业虚报成本,又能保障低价药物的合理成本。医疗机构可参考周边省份价格,与生产企业谈判形成供货价。
构建科学的药品定价机制,是医改的重大课题。政府部门应告别“救火式”思维,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保障百姓用药需求,让低价药不再成为“传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低价 药品 价格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