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公益重在细水长流
近来,临近夏季,这样的消息特别多。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走出去”系列公益演出17场将陆续花开京城,19日上午,英国皇家北方小交响乐团的9位演奏家在国家博物馆大厅奉献了一场室内乐公益演出;管风琴演奏家、钢琴家沈凡秀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演奏了巴赫的作品和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朱亦兵大提琴乐团的6位演奏家来到央视网,为媒体工作者演奏了中外经典名作。
北京天桥演艺区今年预计将有2000多场各类演出,还将开放公共空间,民谣音乐会演出、艺术讲座、DIY工作坊等多种艺术活动将与“诗”结合起来,免费向公众开放。
回想10多年前,一说公益,就是派下的任务,每每兴师动众,成了稀罕的大新闻,众所瞩目。而如今,公益文化遍布全国,天天面对观众,不但国有事业单位,连民营都以公益作为文化经营的必需内容。
公益文化为什么被如此认同?其实很简单,一是经过多年的文化发展,大家都在回报社会上达成共识;二是培育观众,从文化场所到文艺团体,都将培育观众作为自己的经营之道。
公益,其实,最需要细水长流,最忌大轰大嗡、急功近利。细水长流才能水到渠成,而大轰大嗡就表明你不是做公益,是在做广告,只贪图一时的热闹。
培育观众,很多年前大家还只是说说,以为见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没人在意。而那些坚持培育观众的地方,从一点一滴做起,讲座、大师课、进校园、艺术导赏、少儿活动日,月月延续,几年后观众倍增,人们这才明白了培育的用意和长远效果。
有的地方做市场,又是调研、又是策划、又是论证,经营得有声有色,可公益却是拍拍脑袋就来,随随便便就上马,什么规模、什么作品、什么场地,都不考虑,没有将公益作为整体文化经营的一部分。有的团体,公益演出高雅艺术,观众动不动就是几千直至上万人,演过几场后发现,现有观众就那么多人,已被一网打尽,非但严重影响了其他团体演出时的票房,连自己再次演出时,观众都明显减少。
公益文化的场所,经过多年的体验,人们也发现,随着人口不断流动,有的时候,在某一公共场合呈现,可能更能体现下基层的意义,也更有阶层和地域的覆盖面。在城市广场、公园、商场、车站,观众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民,而是包括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并且来自五湖四海。博物馆前厅、车站大厅、商厦大堂,这些地方过去不是被闲置,就是单纯的通道,而现在,人们日益发现,这里是公益文化推广的上好场所。在这里,不只是做广告演出,散发免费产品,实际上,室内乐、歌剧选段、合唱,也同样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即使“快闪”,也可以向过往行人表现一份文化的情怀。国家大剧院的室内乐、合唱队就曾在西单的商业场所,为路人奉献过歌剧和合唱,令人久久难忘。
细水长流,今天已经成为公益文化的常态,而没有公益,文化就不能称之为文化,但做好文化的公益事业,仍有许多待开发、待设想的空间。如何提高公益文化的层次、增加观众数量、扩大覆盖面、加强内在魅力,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公益 文化 观众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