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寄兴丝路文明的艺术超越
? ——“‘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作品展”侧记

太阳的目光,照亮了世界
(中国画) 卢禹舜

“一带一路”心灵的活动,灵魂的梦想
(中国画) 卢禹舜

玻利维亚太阳门远古第一束阳光
(中国画) 卢禹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并擎时代担当和艺术使命,在时代最强音中开创艺术新天地,而不仅仅是做简单的唱和?5月14日,伴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大幕开启,“‘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近两百件丝路沿线写生基础上的创作,寄兴深微,精彩作答这个知易行难的时代课题。对于中国式写生和当代山水画的开拓,这种意寄丝路文明,基于文化观照和审美体验的艺术超越,为时代的创造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其借鉴和启示意义指向明确——中华美学和中国画笔墨语言具有极大的包容、创生的自由空间。
融通中西美学
对于丝路文明的关注,卢禹舜显然受到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发,以及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推动。其创作的原动力却不仅限于此。早在新世纪初,他便在域外写生中践行着文化自觉。欧洲写生、俄罗斯写生、美国写生、荷兰写生、韩国写生、泰国写生……他不断踏足域外,在对异域文明的思考与表现中探求艺术上的突破。域外写生也因此累积成其创作的一大系列。
每一次域外之行,卢禹舜都在画具等物质保障和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中国画表现语言与被表现内容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他担心会因相互之间的不和谐而没有取得任何收获。行走中,他以画家的眼睛和心灵体察异域文明,“本着拓展中国画表现领域和更新中国画表现技法并试图使内容与形式二者化而为一的原则”,在写生中积极展开将自然空间与心灵空间合二为一的艺术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这些完整精到的域外写生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卢禹舜的艺术才能和功底带给画坛一片惊叹,也再次引发众家评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共识,卢禹舜几年间陆续创作的“‘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系列作品,在十几年域外写生的基础上,已然展露出一种丰厚而圆满的整体艺术面貌。中国国家博物馆高大的展厅里,一件件写生基础上的创作,虽然大小不及斗方,盈尺之辉却足以颖耀巨大的空间,令人不禁驻足饱目,畅神于无穷。
《揉进了太阳颜色的红场》《古希腊永恒的瞬间,宛若时空的无限》《风格城市,历史的过往》《历史的围墙,思想的柱桩》《曾经神的宫殿,佛的寺院,人的天堂》……展厅里,每件作品的标题都充盈着哲思,与画面的意境相合,折射出画家在行走和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以及所致力的方向。
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卢禹舜独有的八荒通神的审美观照方式,也可以发现一条中西美学融通的拓展路线——面对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丝路沿线异质文化载体,卢禹舜以中国文化特有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方式通览之。他注重中国艺术的意境营造,也不弃以情感表现为核心的表现主义手法;他注重笔墨语言的拓展,也不弃以色块的嵌入、构成的意味表达具有西方文化特质的形式美和纯粹美;他注重写意精神的发挥,也不弃写实性的形象塑造;他注重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等散点透视的体察,也不弃西方风景画的实景再现和焦点透视的运用……
在对丝路文明的观照中,卢禹舜以“我”为主角,操控协调着心性、感官、物象与水墨语言之间的互动,在人的主体精神和事物的本体特质的交感中展开艺术语言的创新性表达,在不脱离主观体验和客观感受的基础上展开抒情与造境。中西美学的融通,让卢禹舜如入创作的无人之境。细劲的线条,明亮的色彩,氤氲的水墨,有意味的形式……中西艺术迥异的语言和形式,在他的笔下化合。丝路精神的内核、异域文化的特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以更加圆融无碍的诗性艺术语言得到表达。
重构山水文本
中西美学融通的结果,呈现在卢禹舜的创作中,是山水文本的重构和再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卢禹舜便以山水佳构名震画坛。其山水画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以及独特的图式语言和笔墨系统。北大荒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是他精神的原乡,也孕育了他的艺术。东北的自然精神与他内心深处的人文理想,化生为一种既有北方特质的苍茫宏大,又有南方特质的精致幽微的神秘山水之境。他以山水、宇宙和生命为创作母题,不断展开艺术的追问。从22岁因作品《北疆情》在全国美展引起强烈关注而一举成名,到29岁破格晋升教授、34岁担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44岁担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成名甚早的卢禹舜,凭借着艺术造诣和组织管理能力,成为中国山水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三十多年来,卢禹舜以系列作品的推出,不断展现着持续的艺术思考力和创造力。从“静观八荒”到“唐人诗意”,再到“彼岸理想”,卢禹舜在庞大的创作体系中,在主题的变换和延伸中,不断完成着山水人文新境的推演和重构。他直面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创作问题,自主把握艺术新境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自觉,也越来越从容。
在《风格与实践》一文中,卢禹舜曾回望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创作以及画坛的整体面貌,自认“与当时全国整体画风紧密相连,或者说互相之间难以拉开距离,相似之处大于差别。个性特征受流行之风影响而很难得到充分体现”。究其原因,他反思当时的美术界“对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现象表现出了比较被动的接受和缺少理智的选择。艺术实践总是流连于吸收、借鉴之中,一度出现了忘记了对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深入研究,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模糊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层次挖掘等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实践倾向”。这种文化和艺术创作上的自省,或许正是卢禹舜持续深研中华美学精神,在家国叙事中不断前行的内驱力。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卢禹舜一直奉行的画学圭臬。他认为在师造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遍历、广观、实践。正因如此,他强调要直面自然写生,重视写生过程中情感的投入、意境的营造,并将每一次写生,尤其是域外写生,当作是拓展创作题材、更新笔墨语言的契机。
无疑,丝路沿线尤其是异国他乡不同的人文风物,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一种新鲜的视觉刺激,容易激发艺术灵感,也在观看方式、取景角度、传统笔墨程式、章法布局等方面,对创作者提出了挑战。面对以山水为主体的第一自然,以城市为主体的第二自然,卢禹舜以匠心和慧眼观察体悟,宏观探道,微观写真,在心手相应的艺术创造中,依托中国山水画传统,在笔墨、章法、赋色等方面进行了重构——意象的叠加,改变了惯有的虚实处理方式,天空或远山对色彩的运用,让画面更具现代感;焦点透视的运用,突出了建筑等人文景观,强化了画面布局的实景视觉体验;水彩色的介入,改变了色墨的比重和艺术的气息,让画面或更加清灵、透明,或更加静谧、深邃……对当代人感性经验和视觉感受的表达,让卢禹舜突破了以往的装饰画风和程式化的技法表现,既实现了艺术情感的深度表达,也让崇尚自然的精神境界更为广博多元。他在写生中强化了艺术的重构能力,也完成着对传统、写生和自身经验的多重超越。
从对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到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研究,再到主动走向域外,用毛笔在宣纸上表现异域文化,卢禹舜对于丝路文明的关注和在创作中所实现的突破,让中国画语言呈现出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和更加强大的包容度。他以“灵魂的视角”俯瞰人类文明,以在地的方式,拂去古代“丝绸之路”一个个连接点上的历史尘埃,感受“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注入的活力。这代表着一代美术家在时代变迁中应有的文化思考和艺术担当,以及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话语权的获得感,也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不断加强。只要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胸怀,面向时代的开拓,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编辑:杨岚
关键词:艺术 卢禹舜 写生 “‘一带一路’人类文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